畅通产业链,让扶贫产业长得更茁壮
摘要:实践证明,找到了适合的产业发展之路,也就找到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要“挪穷窝、换穷业、断穷根”,就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抓住产业这个关键,做到户户有项目支撑、人人有增收门路,确保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能有持续的经济来源。
陈 鹰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过去的扶贫方式,多是给贫困地区、贫困群众送钱送物,这固然能解燃眉之急,但以长久计,还是要通过发展产业带动经济发展,形成可持续发展态势。从这个意义上看,立足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实施产业扶贫,是扶贫由“输血”到“造血”的最佳选择。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脱真贫、真脱贫、不返贫”,就要为贫困户提供稳定的可持续生计。
革命圣地延安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由于自然条件差,延安不仅经济欠发达,贫困面也较大。2014年底,延安市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62万户20.52万人,贫困村693个,贫困发生率13.2%。近年来,延安市围绕苹果、养殖、设施农业等产业,推进贫困户产业全覆盖,全市苹果种植面积380多万亩,发展设施蔬菜瓜果45万多亩,红枣、核桃等特色产业也快速发展,形成了“果沼畜”生态循环农业,2019年5月,延安的贫困县全部摘帽,开启奔向全面小康的新生活。由此可见,产业扶贫可以撬动扶贫开发,促进贫困个体和贫困区域协同发展,阻断贫困发生的动因,根植发展基因,激活发展动力。
实践证明,找到了适合的产业发展之路,也就找到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要“挪穷窝、换穷业、断穷根”,就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抓住产业这个关键,做到户户有项目支撑、人人有增收门路,确保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能有持续的经济来源。
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通知》明确指出,农林产业扶贫、电商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科技扶贫是产业发展脱贫的重要内容。政策为产业扶贫指明了大方向,那如何选准具体的产业呢?有专家认为,对于产业的选择,不仅要具有较好的成长性,产能消化要够快,而且产业链要足够长。
为什么要强调产业链的延伸?那是因为,把贫困户纳入到产业发展中,打造贫困户、企业等主体共建共享的全产业链共同体,不仅能让贫困户分享到产业发展的成果,更为重要的是,对于贫困群众而言,有了稳固的产业链,即便收益一时受影响,但考虑到以后仍有盼头,群众就有干劲和主动性,这样产业扶贫才能真正管长远。
这里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产业扶贫与在贫困地区发展产业,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产业扶贫是要让产业与贫困户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以产业作为桥梁和纽带,把各家各户的“小生产”和大市场对接到一起,从而实现持续增收、稳定脱贫。只有既保障贫困群众充分受益实现增收脱贫,又确保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合法收益,才能实现产业扶贫的良性循环,这条增收致富路才能走得长、走得稳。 近年来,广西柳州市柳北区大力发展百香果、桑蚕等特色种养脱贫产业,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采取“企业+扶贫车间+贫困户”的模式,通过“以奖代补”“代种代养”政策,鼓励贫困户积极发展生产,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图为脱贫户黄建明一家在摘蚕茧,他们通过发展桑蚕养殖,已于2016年实现脱贫。
新华社
责任编辑: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