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武都六项措施解决易地搬迁安置群众的后顾之忧
摘要: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在集中安置点开展拾遗补缺,做好配套设施扫尾工作,保障搬迁群众生产生活便利,进一步提高入住质量。结合产业发展规划、乡村振兴规划等,制定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后续产业发展规划或实施方案,明确产业发展重点和实施路径、配套支持政策等,确保安置区有产业、搬迁户能就业。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严艳、记者王斌报道 为进一步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全面提升易地扶贫搬迁质量和成效,切实解决搬迁群众的就业后顾之忧,实现搬迁群众长远稳定生活的目标,全面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去年以来,甘肃陇南市武都区立足区域实际,采取六种就业模式相结合,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生活美,稳步实现易地移民搬迁、城乡综合治理和乡村振兴一举多赢。
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在集中安置点开展拾遗补缺,做好配套设施扫尾工作,保障搬迁群众生产生活便利,进一步提高入住质量。结合产业发展规划、乡村振兴规划等,制定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后续产业发展规划或实施方案,明确产业发展重点和实施路径、配套支持政策等,确保安置区有产业、搬迁户能就业。
持续抓好花椒、油橄榄、家畜家禽、蔬菜、林果、中药材“六大特色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扶持有条件的搬迁贫困户发展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买卖、小作坊等容易上手、短平快的“五小”产业,切实提高搬迁群众收入。马营、蒲池等高寒阴湿区发展以中药材为主的主导产业;角弓、石门、外纳等白龙江河谷地带和坪垭、安化、柏林、龙凤、郭河等半山干旱区发展以花椒、油橄榄、蔬果为主的主导产业;琵琶、洛塘、五马、裕河、三仓、五库等林缘区发展以家畜家禽、蔬果、中药材等为主的主导产业,积极支持乡镇在集中安置区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果蔬保鲜库和标准化种养生产基地,落实财政奖补政策,促进搬迁群众增加收入,确保每个集中安置点都有主导产业。
按照“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要求,通过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等不同组合形式的新型经营主体,综合运用订单、股份、劳务、服务、租赁等多种方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帮助贫困搬迁群众融入产业发展链条,增加财产性收入。
鼓励搬迁户将土地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给新型经营主体,流转收益归搬迁户所有。鼓励搬迁群众将承包地经营权作价入股,拓展搬迁群众增收渠道,保障其增值收益。土地流转后,搬迁群众继续享受依附在原土地上的惠农政策,做到权属不改变、权益不受损。
加快扶贫车间建设进度,加强扶贫车间运行管理,最大程度吸纳建档立卡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同时,利用各类公益岗位,优先安排特困搬迁群众,帮助搬迁群众落实就业。
建立健全安置点电商网店建设。通过互联网,建立网店,规范运行,线上线下销售,打造一批叫得响的农产品“知名品牌”,拉动消费扶贫,促进群众增收,方便群众生活。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