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 正文

重庆:“我的搬迁故事不用彩排,相信你我都有同感”!!!

2020-04-18 19:10 中国发展网

------记重庆市丰都县虎威镇五角丘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搬迁故事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记者李平贵报道

4月16日上午,为深化抓党建促脱贫,切实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提升搬迁群众获得感、满意度,由虎威镇党委指导,五角丘安置点党支部、管理服务中心在大池社区五角丘安置点举办“共话脱贫·感恩奋进”之“讲述我的搬迁故事”院坝会。

blob.png

五角丘安置点党支部全体党员,“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全体成员,搬迁户代表,管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共计50余人参加院坝会。

搬迁户说变化、谈体会、议未来

院坝会上,秦先普、刘汉玉、蒋福念、陈万喜等4名搬迁户,没有彩排、没有讲稿、没有浮夸,用自己朴实的乡土语言,讲述了自己搬迁前、搬迁后的情况和变化;用自己最真切的感受,表达了对易地搬迁政策的认知和体会;用自己满满的信心,畅谈了美好未来。

秦先普

虎威镇大池社区6社居民,谈到自己的搬迁故事,他总是不忘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他说,在党的关怀下,大家不仅减轻了生产、生活的负担,还住上了新房,融入了场镇社区,让大家对未来的幸福生活充满信心和期盼。

刘汉玉

刘汉玉说,在搬迁前家里的住房破破烂烂,还面临着滑坡风险,一家5口人,老人生病、孩子年幼,生活负担压得一家人喘不过气。在交通不便的村里,上学看病都十分困难,然而家里的条件远不能够支付在城镇买一套房子的费用。后来,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支持下,一家都住进了新房。她感叹道:“党和政府对我们农民太好了!对我们的事儿考虑得真是周到!”

蒋福念

“如果没有易地扶贫搬迁好政策,没有帮扶干部的帮助,我们一家7口人还挤在80平米的旧房子中,住新房子永远是一个梦!”蒋福念,虎威镇荷花村4组贫困户。搬迁前,一家人挤在小小的房子中,生活极其不方便。后来,得益于帮扶责任人的点对点政策宣传引导,动员其到五角丘安置点享受补助购买新房,一家人住进了100多平米的大房子。如今,交通方便、生活便利,家门口还有扶贫车间、金鸡配套包装厂、电信外呼客服平台等就业机会可以选择,全家人都非常开心。谈到对今后生活的期盼,他希望全体居民不忘党的恩情,和谐相处、共同努力,把安置点建设得更好,日子越过越红火。

陈万喜

虎威镇大溪村4组贫困户。在分享自己的搬迁故事时,他十分激动地说,易地扶贫搬迁是党的好政策,让作为贫困户的他真正感受到了“两不愁三保障”的幸福,现在的生活样样都方便、事事都周全,一家人都十分满意。这一切都归功于党和政府对贫困户的重视,让在座的居民都住进了新家,如今安置点的所有居民都是“一家人”,今后要继续开心生活、相亲相爱,不辜负党的好政策!

网格党员说责任、谈作用、议愿景

院坝会上,五角丘党支部12名党员(其中2名楼栋长)、3名楼栋长认领了自己的责任区以及联系服务的群众。院坝会后,部分认领责任区的党员入户开展了”党员服务日”活动。

党员认领责任区

blob.png

五角丘党支部副书记宋晓文,在院坝会上畅谈了自己从事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酸甜苦辣,以及搬迁给农户带来的巨大变化。

他说: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时,有些农户思想顾虑大,担心搬迁出去后土地在原村上干活不方便,在新地方无法适应,生产生活成问题。经过反复做思想引导工作,讲明搬迁优惠政策,比如购房有补助可以解决购房资金问题、建卡贫困户就近划菜园地解决花钱买菜问题、安置点有扶贫车间可以务工就业、后续产业效益分红、公益岗位就业等等优惠措施,打消了他们的种种顾虑,大家的搬迁积极性渐渐调动了起来!现在,通过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各种政策都得到了兑现落实,搬迁户们有了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院坝会后,部分认领责任区的党员入户开展了“党员服务日”活动。

帮扶干部说政策、谈服务、议动力

近期,安置点贫困群众的帮扶干部纷纷开展入户走访,向他们进一步核实政策兑现情况,宣传党委、政府的服务举措,了解他们生产生活方面的困难,并与他们一道商议未来发展计划,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安置点简介

重庆市丰都县虎威镇五角丘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是由重庆市发改委批准实施的“十三五”市级示范工程。安置点主要依托虎威大池场镇和金鸡扶贫产业园区建设,2018年底建成投入使用。占地面积2400㎡,建筑面积13000㎡。共有安置房2栋84套,并配套建设农贸市场、扶贫车间、文化广场、社区管理服务中心、电商综合服务中心、超市、药店、农资店等,水、电、气、网等设施齐全。目前,总计搬迁安置群众84户363人,其中建卡贫困户31户130人,占全镇易地扶贫搬迁建卡贫困人口的53%。

虎威镇党委在深化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中,为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和后续扶持工作,积极探索“支部建在安置点、党员服务网格化”模式,通过“党支部+责任区+服务队+安置户”让党员入网进格,并整合镇、村力量成立“跑得快”便民服务队、“管得好”秩序维护队、“搁得平”矛盾调解队、“合得来”乡风文明队4支“红镰”志愿服务队伍,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帮助解决搬迁安置户的就业创业、社会保障、文化生活等实际困难和问题,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进家门、送到心坎,努力实现 “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的目标。

责任编辑:李振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