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 正文

自掏腰包化解农产品滞销难题

2020-04-02 10:21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农产品滞销

摘要:自3月6日大连大商集团第一书记专柜开设以来,原本驻村疫情防控第一线的徐滨更加忙碌。他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进村防控、进店促销,防控疫情和发展经济两不误。”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 施文郁 记者 | 白雪

突如其来的疫情,造成了农产品滞销。在大连庄河市荷花山镇,由大连市发展改革委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们,在紧抓疫情防控的同时,推动特色农产品香菇走进城里的市场,不仅化解了村民农产品滞销的难题,也为城市居民带去了价格实惠的绿色食品。

第一书记上阵专柜卖香菇

自3月6日大连大商集团第一书记专柜开设以来,原本驻村疫情防控第一线的徐滨更加忙碌。他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进村防控、进店促销,防控疫情和发展经济两不误。”

2018年4月,徐滨成为大连市发展改革委定点扶贫行动中的驻村第一书记。河东村地处大连水源地,在生态红线以里,只能发展农业。结合荷花山镇政府“区域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的发展目标和本村实际,河东村确立了以发展香菇为本村脱贫产业项目。经过村两委多方筹资,投入130多万元建设30个冷棚,种植香菇32.5万棒。

在第一书专柜旁,来购物的市民络绎不绝。质高价低量足,河东村的绿色香菇很快就成了热销品。原本一周的备货量,不到两天就售罄了。徐滨又马不停蹄地开车回村里补了一次货。虽然半天时间往返360公里的劳顿让他腿麻腰酸,但心里却乐开了花,村里的食用菌产业脱贫项目终于在前端销售环节渐有起色。

自掏腰包“四两拨千斤”

受疫情影响,河东村的香菇在年初遇到销售危机,因为量少、运输成本高,收购商一再压价。“有一位村民,2018年种植草莓因为根腐病损失了7万多元,今年种香菇又被压价,太不容易了。”

徐滨说起这事唏嘘不已。恰逢此时,大连大商集团考虑大连本地农户蔬菜水果受疫情影响出现滞销,决定在生鲜超市开设第一书记专柜。于是,徐滨带着香菇多次来到大商集团,由于河东村的香菇质量、送货等条件均符合生鲜超市的要求,很快摆上了促销柜台。

据了解,河东村精品香菇每盒额定是250克,徐滨则悄悄地把每盒增重到340克,让利于顾客。这样,每盒成本实际增加了1元,这1元的成本则由荷花山镇的5位驻村第一书记均摊。

其实,芙蓉村第一书记张涛早已开始自掏腰包补贴村里。

2019年5月底,与徐滨同批下派的张涛为荷花山香菇完成了“有机香菇”认证,成为大连市庄河地区第一个有机香菇认证品牌。

香菇质量过硬了,更需要知名度打开销售市场。张涛找到大商集团的于文涛经理,提出借鉴电影票房分账模式,采用“成交量比率支付货款”的营销方案,商场不需要付出太多成本,货损也不用门店负责,如果农户有损失则由第一书记自掏腰包承担。于经理被他满满的诚意打动,“荷花山有机香菇”登陆超市,走出了品牌化经营的重要一步。

香菇有了销路,荷花山镇的村民们心里稳当了,对今年的年景也更有信心。在荷花山镇第一副书记李仲华看来,这就是“四两拨千斤”,那个千斤就是百姓民心。

而徐滨的心里更清晰地记得刚被选派时,大连市发展改革委领导交给的任务:农村经济的短板在服务业,如果低收入村能在农业和服务业融合方面探索出一些方法来,那就是驻村扶贫工作最宝贵的收获。徐滨表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的关键之年,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夯实当地特色农产品精品化之路,并扶持产业融合的幼苗茁壮成长。

责任编辑:刘丹阳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