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 正文

小康路上引路人

2020-03-26 11:11 中国发展网
脱贫攻坚

摘要:湖北省麻城市中馆驿镇王集村共产党员王红旗利用本地沙漠土地引领农民发展芦笋生产,创出了一条脱贫致富新路子,引起了当地干部群众广泛关注,人们称赞他是小康路上引路人。

一个贫困地区,人多耕地少、资源贫乏,怎样引领贫困户脱贫致富呢?湖北省麻城市中馆驿镇王集村共产党员王红旗利用本地沙漠土地引领农民发展芦笋生产,创出了一条脱贫致富新路子,引起了当地干部群众广泛关注,人们称赞他是小康路上引路人。

王集村地处麻中南,是个典型的贫困村,人多耕地少,全村3460人,耕地面积只有2000多亩,且大多是沙地。过去有一首歌谣:“滩多田地少,怕旱又怕涝,无灾苦度日,有灾往外逃。”直到本世纪初,这个村还有贫困户219户,688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出路在哪里?高中毕业的王红旗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2010年初,王红旗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沙漠地种如笋能赚钱。他怀揣1000元钱,只身到外地参观考察学习,并引进310公斤种子开展种植芦笋,第二年亩平收入达8000元,他如获至宝。有了第一桶金后,王红旗胆量更大了,他邀约甘在跃等12户农民规模种植,面积达到72亩。经过几年的发展,芦笋基地达到352亩,亩平纯收入超过1万元。

芦笋学名“石刁柏”,又称“龙须菜”,属百合科,它营养价值特别高,是世界十大名菜之一,在国际市场上享受“蔬菜之王“的美称。目前国内外已有多种芦笋为主要原料的抗病药、保健品。王红旗瞄准这一千载难逢的契机,科学种植,终于获得成功。

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王红旗靠种芦笋走上致富路后,他想到本村还有很多贫困户还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心里十分难受。他经过深思熟虑,决定五年内做两件有意义的事,一是投资500万元,扩大规模,盘活盘大芦笋产业,成立“麻城市王集鸿发芦笋专业合作社”,打造名优产品,让芦笋产品尽快打入国内国际大市场;二是发挥一个共产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引领全村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

王红旗说到做到。他迅速扩大生产规模,社员由76户发展到83户,基地由352亩扩大到648亩。社员由最初局限在本村发展到本市歧亭镇荣家洲村、宋埠镇李胜村、罗田县河铺镇、浠水县散花镇、新洲区汪集镇等地。种植方式由原来的露地栽培发展到应用深施栽培,已发展大棚70亩。

2019年,王集鸿发芦笋专业合作社创产值1200多万元,合作社还投资600多万元,建成标准化办公室工间,产品包装间520平方米,冷库50平方米,烤房1间,通风库350平方米,购置冷藏运输车1台。合作社逐步发展成为集芦笋种植、销售、贮运及深加工为一体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

王集鸿发芦笋专业合作社还创办了“互联网+农业”的互联电商平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通过微店、网站等线上交易、宣传,依托“王集鸿发”网站,构建基于网络的社员培训、远程教学、成果扩介、科普宣传、远程诊断、远程监管、产品营销及配套服务,为社员提供全方位服务,大大的增强了合作社的实力。

“全村只要还有一户贫困户没有摆脱贫困,我心里就不舒服”,这是王红旗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这些年来,王红旗对全村贫困户生产生活十分关心,贫困户种植芦笋,他总是按成本价提供生产资料、包装材料,手把手地教种植技术,深入田间地头,土地深耕深松,墒情培养,水肥管理,虫害防治等等每个环节进行一对一帮扶。贫困户林苏夫妻两人都60多岁,丈夫周登信脑部做了个大手术,丧失了劳动能力,一个儿子在外打工十多年失联,家庭生活十分困难。王红旗将林苏招进合作社打工,每年收入总在1.5至2万元,摘掉了贫困户帽子。贫困户甘玉学,患先天性智障,母亲身患重大疾病,王红旗安排他做零工,每年收入2万多元。每当谈到此事,甘玉学总是高兴地说:“王红旗是打着灯笼也难找的好人!”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果得果。王红旗辛勤的耕耘,收获了胜利的果实。王集鸿发芦笋专业合作社先后获得了“麻城市十佳专业合作社”、“黄冈市示范专业合作社”、“湖北省示范专业合作社”等荣誉,“中馆驿”芦笋商标已取得了“绿色产品”标识使用权,并获得了“12届农博会金奖农产品”称号。

阳春三月,犁耙水响。我们兴致勃勃地来到王集鸿发芦笋专业合作社采访,看到社员们都是一派繁忙的景象。合作社总经理王红旗信誓旦旦地告诉我们,今年合作社要开发多种产业,引导农民种植黄秋葵,成立“麻城市正旺黄秋葵专业合作社”,和芦笋两套锣鼓一起打,把芦笋基地扩大到1500亩,让全村贫困户全部摘掉帽子,一起走上小康大道。(廖亮  万永庄  王锡林  )

责任编辑:刘维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