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笔有意 丹青为家
摘要:薛安惠老师出生在人杰地灵道家文化浓厚的交城县,(交城隋开皇16年(公元596年)置县,因建于汾孔二河相交之处得名。
----访国内书画名家薛安惠先生
薛安惠。笔名,观云斋主人,业界人称薛牡丹。山西交城人,1953年生,现为中国国际书画研究院研究员,三晋文化研究会书画院副院长,山西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副秘书长,山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文化旅游促进交流会理事,大众书画院学术委员,惠风书画院院长等。
薛安惠老师出生在人杰地灵道家文化浓厚的交城县,(交城隋开皇16年(公元596年)置县,因建于汾孔二河相交之处得名。交城有着3000年的道教文化、2000年的冶炼文化、1500年的佛教文化,是联合国地名专家组和国家民政部联合命名的“千年古县”。)并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生活,三岁时启蒙学习书法,七岁受邻居一个道观画师的影响开始学习作画,逐渐为邻里周边称赞!
高中毕业后从小就有报国志向的薛老师没有继续深造而是投笔从戎,当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在军旅生涯的十几年里,营连的宣传书画基本出自薛老师的笔端。正是在部队里的熏陶滋养了他忠厚正直的君子人格,广收博取的宽广胸怀,也为他以后完全走上艺术之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退伍后更是一发不可完全沉浸在书画的世界里,遍师诸家,悉心摹写历代名画,无论花鸟,工艺美术,山水人物,诸种技艺,着意专攻花鸟,他深研画理,主张吴昌硕先生的“画当出己意”,他承续前辈大家的创造精神,熔铸百家之长,走出了一条书画相参,诗文相应,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绘画道路。随后在几十年的教学和艺术创作中薛安惠认为书画必须深入生活,才能找到艺术创作的源泉这也是艺术作品的灵魂。他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发现西洋技法中的素描写生对中国水墨工笔有极大的帮助,在写意里加入写生,可以令中国水墨具有很好的立体感,且明暗突出、凹凸有致。
在薛安惠的绘画里,牡丹形态刚傲、贵而不孤、艳而不媚,或意态俨然或灵韵空幽。且枝叶气韵流畅似有动静,蝶伴其间或如风滞。画面空间把握上轻重恰好,有着非常和谐的结构感。同时,薛安惠注重气场的营造,在他的山水里时时有一种经风临雨的紧迫感、不屈感,且云涌涛怒、山严林穆,气势宏大起伏、跌宕如惊,恣肆意味或凌其上,这抑或也是他性格的写照。事实上,薛安惠的确是这样,他的性格刚直、豪爽,认定的事情一定会做下去。他注重入画事物在生活中的常态,细致观察那些微妙的变化,正是如此,在他的世界里有了叶的蜷曲,枝的韧劲,花的千般情态,自然投影到了他的脑海里,终成他笔端游走的神思。
一个书画家不能闭门造车,必须走到现实中去,领略自然的神与势,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来。对于书画必须深入生活之说,薛安惠把其归结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一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源于禅宗“见性”学说和天台“实相”学说之要义,是中国艺术理论的重要命题。所谓造化,不离心源,不在心源;所谓心源,不离造化,不在造化。造化即心源,心源即造化。脱心源而谈造化,造化只是纯然外在之色相;以心源融造化,造化则是心源之实相,即造化,即心源,即实相。而这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核心思想,强调妙悟。只有妙悟实相从而得到心源才有画境。
薛安惠认为悟是一个画家能否突破,能否达到至高境界的必须手段,远比纯粹的描摹有益。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打坐来领悟那些存在于生活中的艺术世界,坐禅与悟世都是佛家的根本。薛安惠喜欢佛家的因缘果说。缘是无我的,是纯客观的,一切现象都是从众缘生,又从众缘灭。正是基于此,薛安惠总是着眼于寻找生活中的因,并结合自身的悟,最终得到可以进入纸端的果。他观察中国古往今来所有能够追溯到的牡丹大家的笔锋,从中领悟规律,再与生活中求证得实,两下结合,从而让“外师造化”之说得以实践。除了牡丹大家外,他还广泛涉猎于诸如王雪涛、张大千等人的作品,其中尤重雪涛先生的简单明快,出奇不意的笔法,使得作品呈现出构思精巧,形似神俏,清新秀丽,富有笔墨情趣的笔法,在山水上,他也经常汲取诸如黄润华、李可染、等人的作品中的神髓,借以充实自己的风骨。
薛安惠拈笔做丹青,纸上有花——牡丹,胸中有丘壑——山水。牡丹也罢,山水也罢,都是他悟世的缘介。所谓万法因缘生。这世间万物的因果说,都脱不开一个“缘”在。有缘者知大象,论万千。无缘则无识,何谈因果?正如佛祖拈花,迦叶神会,二者有缘也。薛安惠之与丹青、与牡丹大约也是在这一可以神会的“缘”中吧。
(赵亮)
责任编辑: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