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火爆的“网红经济”还能红多久?
摘要:要实现“网红经济”的长远发展,还是要及时将其纳入法律法规的监管之中,以更好地发挥其对实体经济的带动作用。
核心观点:“网红直播带货”实际上更应被定义为一种销售手段,“网红直播”软件也在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销售平台。对相关市场和行业来说,“网红经济”的发展,需要将关注点放在经营团队的成长和经营手段的优化上,而不是让每一个经营者都想着如何快速地成为“网红”。
2019年可以说是“网红经济”的元年,这一年,很多网络红人创造出了各种“神话”,刷新了人们对“网红”这一概念的认知。李佳琦、李子柒等“网红”频频“出圈”,受到主流平台关注,“网红”的社会认同度也在进一步提升,李佳琦“卖货主播”的身份更是得到广泛认可。
“网红经济”到底有多赚钱?相关大数据交易平台的统计显示,号称2019年“带货一哥”的李佳琦赚了将近2亿元。如果以2018年国内上市公司净利润指标看,2123家公司净利润可能不及一名“网红”。
一场李佳琦、薇娅等知名网络主播的直播活动,能让许多网络用户觉得参与直播的公司的营销方式更接地气,这有助于商品的销售,进而也对相关品牌的美誉度产生了正向作用。打造出短视频爆款的李子柒,被认为是“找到了网络价值观与潮流文化间的最大公约数”。未来,利用“网红直播”推销商品将得到更多用户的关注。作为新兴的商业模式,“网红经济”的影响力不可忽视,甚至正得到资本市场越来越多的青睐。
想理解“网红经济”持续火爆的原因并不难,最关键的是了解主要的目标群体。大部分观看“网红带货”的用户都是年轻人,他们的消费观念更前卫也更直接,更容易接受这种“冲击性”十足的直播带货形式。而“网红带货”的“鼓动性”,也刚好契合了当下快节奏时代年轻人群的消费心理和需求,从而实现“带货”的目的。
相比上一代人,当今年轻群体的消费习惯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网红带货”,让市场不得不重新审视新兴消费群体的力量,重视网络流量变现的作用。
对此,大众不禁产生疑问,持续火爆的“网红经济”还能红多久?其实,观看过“网红带货”的用户不难发现,“网红”毕竟只是个例,李佳琦、李子柒也都只有一个。这些“网红”能否实现持久发展,最终还是取决于其核心竞争力的塑造,例如优质的产品供给、稳定的用户来源或完备的管理服务等等。此外,“网红直播带货”实际上更应被定义为一种销售手段,“网红直播”软件也在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销售平台。对相关市场和行业来说,“网红经济”的发展,需要将关注点放在经营团队的成长和经营手段的优化上,而不是让每一个经营者都想着如何快速地成为“网红”。
当前,“网红经济”正在颠覆传统的消费场景,为消费者带来更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购物体验。不过,说到底,“网红经济”本质还是实体经济领域在互联网上的折射,不可能脱离市场规律而发展,当然也就不能少了完善的市场监管。因此,要实现“网红经济”的长远发展,还是要及时将其纳入法律法规的监管之中,以更好地发挥其对实体经济的带动作用。(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臧梦雅)
链接:
企业不能过度依赖“网红带货”
中国青年报社
最近一段时间,“网红带货”特别火。要问有多火?这不,就连上市公司都开始蹭网红的流量了。
尤其是在近期的资本市场上,只要蹭上网红概念,股价便噌噌往上涨。比如,金字火腿携手知名网红直播卖火腿,不仅直播卖货销量惊人,公司股价还收获了涨停。正所谓“带货5分钟,市值涨5亿”,“网红带货”的威力可见一斑。
上市公司和网红合作看似“双赢”。毕竟,网红成功将流量变现的同时,上市公司也为产品找到了新的销售渠道。因此,有些上市公司对“网红带货”垂涎三尺,期待着网红用流量为公司提高知名度、打开新销路,甚至是借助网红概念打造资本市场上的“爆款”。
不过,“网红带货”能为上市公司真正带来多少收益,这笔账值得好好算一算。
首先,网红直播带货的成本并不低,知名网红的固定服务费、销售费、佣金提成一样不能少。其次,产品直播时的带货价格往往低于市场零售价,直播的火爆场面很可能只是表面繁荣,体现在账面上也许就变成了“入不敷出”。就连李佳琦都坦言跟他合作要做好亏钱的准备,所以一场直播下来,究竟值不值得还得综合考量。再次,虽说上市公司股价被网红概念拉出了涨停,但股价异动后仍然要面对证券交易所的拷问,当市场发觉你只是想蹭热点、抬股价,那么涨上去的市值也撑不了几天。
所以说,即便“网红带货”能给上市公司带来一波流量,让股价短时火一把,但公司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股价能否持续走高,最终还是取决于核心竞争力和产品力,并不取决于网红的带货推广。上市公司最多可以把“网红带货”当作借力,万万不可对其短期产生的流量效应产生依赖。
要知道,“网红带货”作为互联网直播热潮兴起的新型经销渠道,其本质扮演的是金牌销售的角色。换句话说,网红只管销售,并不对公司品牌负责,这就容易引发质量纠纷。
为啥这么说呢?其实不是商品质量不好,只怪网红太能“吹”。为了达到销售目标,很多网红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夸大宣传,赋予产品超预期的“感知质量”。所以,当消费者收货时会在实际质量与感知质量之间产生一定落差,这对品牌形象而言显然不是好事。
同时,“网红带货”还是标准的人格化营销而非品牌化营销。人格化营销弱化了品牌自身的影响力,如果产品过于依赖网红渠道,那么品牌也很难在市场上真正做到脱颖而出。
此外,网红人格化营销的两大法宝就是感官刺激和低价营销。第一步,用感官刺激先吸引消费者;第二步,用低价营销让消费者埋单。一旦公司产品过度依赖“网红带货”,那么产品的新鲜感会很快消耗殆尽,同时低价策略也很难保证产品的利润目标。久而久之,当你的产品不够新鲜刺激和价格低廉,产品也就卖不动了。
所以说,上市公司联手网红凑个热闹尝个鲜还可以,要想把“网红带货”当作常规武器可就行不通了。长久之计仍然在于科学的品牌建设,及时洞察和感知消费者需求,建立用户黏性,树立口碑。销售渠道毕竟只是营销链条上的一环,做好产品、擦亮品牌是永远不变的真谛。
责任编辑:张守营
(原标题:持续火爆的“网红经济”还能红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