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 正文

让每一个学生彰显个性健康成长

2020-01-08 09:49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宝安中学校址。

宝安中学校址。

老师在对学生进行一对一个性化测评。

老师在对学生进行一对一个性化测评。

学校组织学生进入宝安区图书馆开展“无边界课程”活动。本版图片均由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提供

学校组织学生进入宝安区图书馆开展“无边界课程”活动。本版图片均由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提供

彭锻华校长简介:男,汉族,广东省丰顺县人,研究生学历。全国名校长,广东省名校长,广东省特级教师,广东省劳动模范,广东省中小学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人民政府督学,广东省校长培训中心客座教授,深圳市地方级领军人才,深圳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深圳市名校长工作室指导专家,深圳市2017年教书育人模范,深圳市第五届人大代表,宝安区第五届、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现任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党委书记、校长。

彭锻华校长简介:男,汉族,广东省丰顺县人,研究生学历。全国名校长,广东省名校长,广东省特级教师,广东省劳动模范,广东省中小学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人民政府督学,广东省校长培训中心客座教授,深圳市地方级领军人才,深圳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深圳市名校长工作室指导专家,深圳市2017年教书育人模范,深圳市第五届人大代表,宝安区第五届、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现任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党委书记、校长。

编者按

学校校长的教育理念往往决定了一所学校的发展方向,其教育理念始终引领学校的发展。名校长作为校长中的精英,其最“硬核”的教育理念是什么?名校长办名校又有怎样的实招?本期中国经济导报推出粤港澳大湾区名校长访谈《让每一个学生彰显个性健康成长——访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校长彭锻华》,敬请关注。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刘渊源 李丽 赵鑫报道

让教育的本源回归个性化

中国经济导报:2013年,您在深圳率先倡导个性化教育,并着手研究和践行个性化教育,您的课题基于什么样的理论背景?

彭锻华:理论上,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就是个性化教育的理论鼻祖,但这一古老教育智慧一直没有找到一个科学的现代实施路径,在教学实践中更缺少可以实际操作、复制借鉴的样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前中小学学生评价方式囿于传统,个性化教育严重缺失。

每个孩子都是这个世界的唯一,我们的理论立足点不是“什么样的孩子最优秀”,而是“如何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秀”。因此,一元化的智商评价已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学校多元评价改革是当今社会的需求和时代的必然。如何通过教育质量评价发现学生的多元个性?如何以评价为教育线索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些问题都是本研究的核心关注命题。

中国经济导报:为什么说当前的中小学个性化教育严重缺失?

彭锻华:一直以来,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评估很大程度上局限于传统的纸笔测验,并且往往只重视学生的言语-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对学生其他方面的智能关注相对较少。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全国各级各地中小学虽然也在积极进行着教育质量评估的革新探索,但从目前来看,依旧存在以下诸多问题:评估功能和目的的异化、评估内容的过度片面化、评估方法的单一化、评估主体的一元化以及对评估结果解释的不合理化。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突出表现为:在评价内容上重考试分数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在评价方式上重视最终结果忽视学校进步和努力程度,在评价结果使用上重甄别证明忽视诊断和改进。

中国经济导报:作为深圳资深的名校长,您为什么要不遗余力地倡导个性化教育?

彭锻华: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一个学生的天赋、性格特点、爱好兴趣、成长环境都不相同,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质因材施教,设置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引领并促进其成长。正如每一棵幼苗要长成参天大树,必须要有合适的土壤和适宜的气候一样,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也必须创设最好的“土壤”和成长的“气候”,使他们在最适合的环境中得到最好的发展。

中国经济导报:怎样解读您的个性化教育方案?

彭锻华:个性化教育方案,就是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针对不同特质的学生,尤其针对他们成才过程中的“短板”,科学地设计实施方案,并在培养过程中不断调整,让学生弱项变强、强项更强。如面对性格内向、腼腆的学生,从小学乃至幼儿园开始,要有意识创造机会、提供平台,锻炼他们的胆量,如担任班干部或参与各种比赛和活动,让其在交往中学会沟通,在成功中找到自信,在群体中感受合作的重要性,这样可防止他们养成孤独的性格、自卑的心理,使其心态阳光起来。“成功才是成功之母”,要想方设法让这样的学生尝试成功,在鼓励、赏识中不断获取正能量。再如,独生子女在家庭溺爱环境中成长,心理脆弱,如果能对他们进行适度的挫折教育,让其感受失败,在挫折中学会承受,学会如何面对困境,逐渐坚强起来,我们的社会就不会有那么多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

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适合的教育

中国经济导报:传统教育的着力点是聚焦学生的共性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传统教育的结果是大多数孩子被忽视,其短板也得不到关注,个性化教育怎样才能做到每一个孩子都被关注?

彭锻华:在无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我们自主探索,通过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测评工具,进行调查、分析、诊断,明晰每一个孩子的优势智能与弱势智能,形成雷达图,为每一个孩子量身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以校本社团课程为载体,推进改革综合素养评价体系,最终构建和形成以学校教育个性化、家庭教育专业化、社会教育系统化三者融合与统一的个性化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开发了客观测评学生的“多元智能”工具,制定学生发展的个性化成长档案。开发了私人定制的校本社团课程,并将多元智能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搭建无边界课程平台。改革传统学生素养评价“一刀切”模式,形成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体系。

中国经济导报:针对个性化教育,您提出了4项配套改革措施和8项智能培养建议,请介绍一下。

彭锻华:4项改革措施: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进行改革,结合纸质考核和情境式素养考核两种方式;在社团设置上开设扬长或补弱的社团;在教学上推出无边界课程体系;在家校联系上推出菜单式家长培训方式。

为了让每一个孩子彰显个性、健康成长,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校将全面了解新生情况,聘请专家团队从言语-语言、逻辑-数理、视觉-空间、身体-动觉、音乐-节奏、人际交往、自知-自省、自然观察八大智能对孩子进行科学测评和个性化诊断,分析其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然后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化诊断结果,通过学生课程设置改革、学生社团设置改革、学生评价方式改革、家校合作四大体系,为学生量身定制培养方案,为其建立个人成长档案,改变老师传统的应试教育、精英教育观念,真正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并付诸实践,形成有效的家校联动模式,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使其弱项不弱,强项更强,得到最好的发展。

中国经济导报:在个性化教育中,“导师制”是一个关键点,您是怎样实施“导师制”的?

彭锻华:我们采用的“导师制”方法,即把科任教师分配到各个班,每人担任若干学生的导师,各班组成了以班主任为核心的育人团队,并实施“捆绑式”评价。定期召开导师联席会议,针对学生性格、爱好、情绪等进行全面分析,称之为“综合诊断”。如初一年级学生入学以后,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学校不急于基础知识的查缺补漏,而是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行为习惯等。如某学生,语文、英语成绩较好,但数学成绩不及格,家长着急,请数学老师进行个别辅导。数学老师没急于补习知识,而是先对学生作全面了解、分析,发现该生对数学不感兴趣,但其思维敏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是演算过程粗心大意,出错多,久而久之造成对数学缺乏兴趣。于是,数学老师从矫正不良习惯和调动兴趣入手,让学生重新喜欢上数学,成绩也很快提升。这个例子说明,在课改的三维目标中,“过程和方法”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个维度极为重要,若只重“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后两个维度,结果必事倍而功半。

中国经济导报:您的个性化教育课题中包括学校互动与社团活动改革、无边界课程和综合素养评价等4个板块,您怎样看待社团设置与改革?

彭锻华:学校开设什么社团,开设多少社团,依据是什么,许多时候是说不清楚的,于是就变成了数量比拼,好像越多越好。这就偏离了教育的目的。

我认为,社团设置并不是越多越好,每个社团的设立就是为孩子们取长补短,尤其要针对孩子们的短板,比如,对动觉智能较差的孩子,学校会建议他们参加呼啦圈社团。对视觉空间智能弱的孩子,学校有专门的彩泥社团。教师会根据其优势智能,让他们在社团活动中得到彰显。一段时间后,对学生有了更多了解,教师会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让孩子加入新的社团去补“短板”。

中国经济导报:怎样诠释无边界课程?

彭锻华:我们所说的无边界课程就是教室外的课程,在这里,课程不再只是一门门学科,也不再局限于教室,教师会把孩子带出学校,带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带进神奇的大自然,带进城市规划馆、图书馆、市民广场、特警支队、野生动物园……让孩子们在拓展知识能力的同时,舒展个性,发现更多成长可能性。

显然,在这样的课程学习中,孩子的获得远超出传统的课程与课堂,他们的空间视觉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言语智能等都得到了有益发展。

让考核的“尺子”更适合学生

中国经济导报:在传统教育中,应试教育可谓至高无上,考试成为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尺子。引人关注的是,您一改往日的应试教育模式,采用“纸质考试+素养考核”相结合的多样化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体系,比如学生的期末考试竟然变成了生动有趣的游戏大闯关,为什么要这么考呢?

彭锻华:我认为这样的考试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也更符合教育规律。仅凭一张试卷,就说平均分考92的班级比平均分考93的班级差,就认为考92分的班级教师不行,那我们的教育才是真正出了问题。

中国经济导报:这种别出心裁的考试会不会影响学校的“分数”和“升学率”?

彭锻华:我相信,经历过这种评价方式的孩子,将来参加自主招生考试时,他们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研究意识以及自信心等,一定会更有优势。

中国经济导报:个性化教育给宝安中学(集团)带来怎样的成果?

彭锻华:个性化教育给宝安中学(集团)带来了丰硕的成果:我们的高考成绩稳居深圳市所有中学前茅,连续19年荣获“深圳市高考卓越奖”;我们是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学校,入选“清华大学领军人才计划”。校健美操队多次夺得国家级比赛金奖,2017年夺得世界健美操锦标赛冠军,近四年培养出10名国家级运动健将,创广东省中学之最;校模联社包揽了第四届深圳中学生模拟联合国辩论大赛冠亚军;校辩论队以绝对优势夺得深圳市第八届社科知识辩论大赛总冠军;成虹谕同学、黄凌烽同学、许名同学,先后荣获代表国内最高水平的青少年文学奖项——“鲁迅青少年文学奖”特等奖和一等奖;赖冠宏同学在第十届“国际记忆公开赛”上,摘得“儿童组总冠军”桂冠,三次让国歌在国际赛场上奏响。

中国经济导报:您倡导的个性化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彭锻华:个性化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一生一案”,真正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我们期待,个性化教育将催生出新的育人模式,也为未来学校的构建提供一种范式。让爱贯穿个性化教育始终

中国经济导报:早在2002年,您在全国率先倡导“生存教育”,您主编的“生存教育”教材入选全国和广东省教材,基于什么样理念让您潜心研究和倡导“生存教育”?

彭锻华:当时,有一组数据让我非常震撼,全国每年都有中小学生死于溺水、食物中毒、交通等事故,这其中约有80%是非正常死亡,本可以通过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避免的事故为什么层出不穷?一个朋友从国外回来告诉我一件稀奇事:朋友所去的那个国家,考汽车驾照,竟然必须回答车祸发生时如何自救、如何救人。

同样考驾照,国外更关注的是驾驶者自身和他人的生命安全,我们许多时候对生命的态度太不认真了。所以我就有了一个想法,要开发一个生存课程,让学生接受基本生存知识与技能的教育,让孩子们的生命之树常青。

中国经济导报:近年来,您倡导的个性化教育开始享誉全国,从“生存教育“到“个性化教育”,您的教育理念的根基始终根植于爱,怎样解读这种教育之爱?

彭锻华:教育是一项综合而系统的工程,但归根结底,教育源于爱。有爱,才有教育;有心,才有发现;有智,才有创造。让我们在教育之途中,处处做有心之人,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让他们感受到成长的幸福。

中国经济导报:作为18年宝安中学(集团)最资深校长,您一直深受师生们的爱戴,这么多年来,您从来没有在公共场合批评过一个老师和学生,也没跟教职工红过一次脸。2017年,您荣获深圳市“教师育人模范”。显然,您是一个非常富有人格魅力的名校长,这一切均基于爱吗?

彭锻华:在我的眼里,学校的师生只有我们,没有你们。教育的本源在于爱,有爱才能有我们,这个爱是大写的爱,是贯穿教育的一生,贯穿我一生的!只有有了大写的爱,我们才能把学生教好,把学校办好!

责任编辑:唐雅丽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