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经 正文

经济大省挑大梁离不开“分分合合”

2025-04-22 11:34 中国发展网
民营经济

摘要:经济大省是稳住全国经济基本盘的“压舱石”,也是推动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2024年,全国经济总量排名前十位省份的经济总量之和超过80万亿元,占全国的六成多。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崔立勇

截至3月底,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总票房突破150亿元。分地域看,全国共有21个省份的票房超过3亿元,其中广东、江苏和山东的票房超过10亿元,广东更是贡献了16.74亿元。广东、江苏和山东三省恰恰是2024年地区经济总量全国前三,经济大省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经济大省是稳住全国经济基本盘的“压舱石”,也是推动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2024年,全国经济总量排名前十位省份的经济总量之和超过80万亿元,占全国的六成多。

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四川、河南、湖北、福建、上海、湖南,它们常常以集体形象出现,被称为经济大省。它们存在诸多共性,也肩负着共同的使命。

例如,经济大省是新业态新动能形成发展的策源地。加快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做深做实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已成为经济大省的一致追求。

激发民营经济活力,也是经济大省的共同着力点。浙江提出持续擦亮民营经济“金名片”;江苏强调进一步提振民营企业信心和投资意愿;2025年春节假期后的首个工作日,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宣布成立民营经济发展局,标志着拥有1800多万户民营经济主体的广东在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迈出坚实步伐。

扩大对外开放也是经济大省整齐划一的动作。浙江、广东、福建等沿海省份自不必说,西部地区唯一的经济大省四川明确推动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加快建设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与四川同为农业大省、工业大省和人口大省的河南,也正在加快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内陆开放高地。今年5月1日起,《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实施保障办法》将正式施行。

尽管经济大省在诸多方面非常类似,但地理位置、发展基础、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差异,使得面临的局面与挑战各不相同,在“挑大梁”上的发力点也各有千秋。

例如,实体经济及制造业是多个经济大省共同的“看家本领”,但是产品结构和优势大相径庭——广东产业链非常丰富,手机、汽车、无人机、家电、服装、卫浴、灯具等产业集中,制造业的终端更多面向大众消费;江苏2024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35%,位居全国第一,钢铁、石化、建材、纺织等传统产业占比相对较高;山东是全国唯一拥有41个工业大类的传统工业大省,化工、机械、能源等产业根基深厚;河南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1%,增速全国领先,食品加工、装备制造、汽车、新材料等领域正在发力;浙江作为“数字经济大省”,数字化转型速度更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已经实现全覆盖。

因此,观察经济大省,不可一概而论,既要看“大同”也要看“差异”。分析优势和挑战的时候,一省的情况无法照搬到另外一省。就挑战而言,外向型特征显著的广东受国际环境变化的冲击最为直接,出口形势改变带来的压力不容小觑;浙江是部分中小企业面临成本上升和市场拓展压力;江苏的烦恼在于南京和苏州为何没有涌现出“六小龙”;山东则因传统产业占比高,新旧动能转换任务艰巨。

经济大省分开看,并不意味着彼此割裂,或者盯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明晰了各自的长项与短板,有利于深度融入区域发展战略,实现协同发展,携手“挑大梁”。

今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实施五周年。过去5年,川渝两地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努力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两地产业协同不断深入,规模效应优势展现。作为全国首个跨省域共建的省级新区,实现了市场准入异地同标、营业执照互办互发的川渝高竹新区2024年已成功签约重大项目63个、合同额269.68亿元。

2月20日,来自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的17名干部到位于上海的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报到。他们跨越行政区划,共同成为长三角的“店小二”,继续啃体制机制创新的“硬骨头”,协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3月22~23日,河南省委书记和省长率团到山东考察对接工作。两个经济体量最大的北方省份经济互补性强、协同关联度高,此番“牵手”,有助于共同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联手打造北方腹地增长极,带领北方地区崛起。此举不仅被视为豫鲁两个经济大省之间的双向奔赴,也被看作落实“经济大省要挑大梁”的责任担当。事实上,豫鲁两省近年来在不少领域的协同发展动作频繁。2021年以来,双方先后两轮次签订《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率先建立黄河流域省际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被誉为一次双赢的“对赌协议”。

经济发展需要多点开花,经济大省的表现关乎全国大局。作为体量庞大的经济大省,其向前发展需要更大的推动力。因地制宜、锻造长板、发挥优势、独当一面是经济大省的责任所在,而携手发挥带动和支柱作用、共同服务国家战略亦是经济大省的应有之义。

责任编辑:宋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