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组合:从存量优化到增量突破的乘数效应
摘要:735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形成“硬基建+软消费”双驱动局面,存量的效率提升空间不断得到挖掘,增量在质量上的优势不断加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带来更优质的经济增长。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 季晓莉
近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实际GDP同比增长5.4%。
一季度中国经济成绩的背后,正是宏观政策从存量优化到增量突破乘数效应的体现。
形成“硬基建+软消费”双轮驱动局面
粤港澳大湾区沿江高铁全长2100公里,串联长三角、成渝城市群,累计投资超2000亿元,预计2028年贯通;潞安化工天脊集团完成合成氨系统设备更新,生产效率提升20%;山西交控集团推动交通设备智能化升级,引入新能源车辆和智慧养护机械……
一季度,“两重”“两新”政策效应持续显效,短期需求拉动和长期战略布局并重,推动工业、农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推进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
735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形成“硬基建+软消费”双驱动局面,存量的效率提升空间不断得到挖掘,增量在质量上的优势不断加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带来更优质的经济增长。
硬基建方面,一季度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9%,比去年全年加快3.3个百分点,对全部投资增长贡献率达64.6%,有效拉动了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8%,受益于特别国债发行和资金投放落地,水利建设投资同比增长超过35%,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电网投资同比超过30%,新能源发电能力快速提升……与此同时,智能制造及消费制成品产量较快增长,工业机器人、汽车和发电机组同比保持两位数增长,新能源汽车增长45.4%,相应的充电桩产量增长26.3%,制造业向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持续推进。
软消费方面,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加码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成效显著,一季度电动自行车、手机、平板、智能手表等新扩围的产品销售增速非常高,家用电器、通讯器材商品和家具类零售额同比增长10%以上,房地产销售边际改善;各地政府不断创新消费场景,扩大海外游客入境旅游消费,服务零售消费同比增长5%。随着经济循环加速,货运量、快递量都得到提升,股市也变得活跃起来;市场预期改善,3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5%,连续两个月回升,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是50.3%,也在景气区间。
统筹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利当前惠长远
当前,我国包含增量、存量在内的资源总盘子已经很大,但有些领域客观上存在增量资源有限、带动作用不明显、存量资源闲置等问题。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郭春丽认为,统筹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短期看,可以形成存量经济与增量经济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和高质量发展的格局;长期看,全面提升各类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而当下,在资金、土地、设备、技术、人才等方面优化重组资源,既能盘活存量,更能带动增量。”
例如,今年以来,上海、福建、江苏、湖南、湖北、陕西等多地发布了有关助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培育方案或行动计划,推动资本持续“滴灌”、精准赋能。这类企业在资本市场的集聚效应显著,机械、电子、生物医药等领域技术门槛高、产业链辐射广,技术突破能直接带动上下游“存量升级”。同时,资本市场通过北交所快速审核机制、专板转板通道等制度设计,能够有效吸引半导体、高端制造等领域的企业上市,形成“增量突破”效应。这是资金、技术、人才的优化重组。
再如,北京的北投科创社区人才公寓项目显示了存量房盘活再利用的潜力。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既能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又能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在收购主体、价格和用途方面给予城市政府更大自主权,深入推进城市更新,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支持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通过多种方式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根据中指院数据,截至4月10日,全国公示拟使用专项债收储土地金额达1282亿元,已发行金额达402亿元。
又如,必须高度重视通过专利授权、技术转让用好存量无形资产,特别是促进行业头部企业对产业链其他企业的赋能。华为与赛力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合作是较有代表性的实践。目前,我国海量数据资源蕴含巨大的商业和社会价值,但利用效率较低下,如何盘活存量,也是未来做优增量的基础。
未来做优增量更应从需求侧发力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规范有序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推动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健康发展,有效盘活存量资产,形成存量资产和新增投资的良性循环”。专家建议,对于各地带有中央事权属性的存量基础设施,可加大存量基础设施REITs的发行,设立中国数据公司、中国绿色资产管理公司来支持数据资产、绿色资产等新型资产大规模确权、定价、入市、入表交易,通过盘活存量来带动增量优化。
专家认为,下一阶段,做优增量也十分关键,必须在新增要素投入时注重质量和效益。如今,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改变了旧的资源配置方式,持续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一季度,我国众多科技成果不断突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建立更加完善的市场机制、提供更好的政策和服务,深圳促进科技创新的“六个90%”政策、杭州“三个15%”的科技政策,代表着国内地方政府尊重创新规律、提高创新效率、吸引创新要素集聚“裂变”所能达到的新高度。
未来做优增量更需要在技术进步、消费升级的引领下从需求侧推动效率变革。我国经济发展阶段转换和人口结构变化,蕴含着巨大消费需求升级。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下一步应集中于提升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其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两新"政策仍应继续,除此之外,还应稳步推进服务业开放,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优化服务供给,扩大服务消费。
一季度消费者价格指数、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企业中长期信贷、工业产销率等指标反映了当下内需仍有较大提振空间,二季度的基本面在出口承压的背景下也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有业内人士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提高财政赤字率,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打好"稳股市、稳楼市"政策的组合拳等,这些宏观经济政策在取向上也总体上有利于盘活存量、优化增量,重塑市场信心。
预计二季度我国会有更多加快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的政策落地,充分运用市场手段和改革办法冲破利益藩篱,推动各类要素资源精准适配,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责任编辑: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