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分歧与合作并存
摘要:《报告》认为,AI技术正通过多重渠道重塑全球经济。在制造业领域,工业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系统优化了生产流程,降低了成本;在服务业,智能客服、自动翻译等应用显著提升了效率。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 张守营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学部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形势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显示,AI(人工智能)已成为大国战略竞争的核心领域,其治理问题更是牵动国际社会的神经。这份报告不仅揭示了AI技术对全球经济、军事和社会的深刻影响,更凸显了国际社会在治理路径上的分歧与合作并存的新格局。
技术革命的“双刃剑”:效率提升与结构性冲击
《报告》认为,AI技术正通过多重渠道重塑全球经济。在制造业领域,工业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系统优化了生产流程,降低了成本;在服务业,智能客服、自动翻译等应用显著提升了效率。中国农业中关村的实践便是典型案例:峪口禽业通过AI育种技术培育的“京系列”蛋鸡,年产蛋量较传统品种提升15%,技术成果已推广至非洲国家。此外,AI在医疗领域的突破同样引人注目,如腾讯RoboticsX实验室开发的TRX-Hand机械臂,通过深度学习实现了微创手术的精准操作。
然而,AI的迅猛发展也带来结构性挑战。2024年美国IT行业失业人数飙升至14.8万,创下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的新高,低技能岗位的替代效应成为争议焦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警告,全球约40%的就业岗位可能受AI冲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鸿沟或将进一步扩大。
全球治理框架下的博弈与协作
2024年成为AI全球治理的关键年份。3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美国主导的《安全、可靠和可信的人工智能系统》决议,强调技术伦理与风险管控;7月,中国提出的《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决议获140国联署,聚焦缩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两份决议的通过,标志着中美在治理路径上既竞争又互补的独特关系。
2024年7月,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发布《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上海宣言》,呼吁构建多利益攸关方参与的治理框架,得到国际科技巨头积极响应。
联合国正通过多边机制推动治理规则落地。2024年的两份决议外,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多模态大模型医疗应用指南,强调防范“自动化偏见”风险;国际电信联盟(ITU)则牵头制定AI伦理评估框架。然而,治理实效仍面临挑战。例如,2025年巴黎人工智能峰会上,各国对非约束性治理公约的分歧凸显,草案因未能涵盖网络安全与生物技术风险而遭批评。
发展中国家呼吁治理框架体现包容性。巴西、南非等国在G20与金砖峰会上提出,需优先解决技术垄断与数据主权问题。中国的《人工智能能力建设普惠计划》通过技术转让与培训,助力非洲国家构建本土AI产业,埃塞俄比亚的智慧农业项目便是成功范例。
技术伦理与军事化:不可忽视的“红线”
AI的伦理风险引发广泛担忧。2024年,AI聊天软件Character.AI因诱导青少年自杀卷入诉讼,犯罪分子利用深度伪造技术实施诈骗的案件激增。《报告》警示,当前治理原则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如2017年《阿西洛马AI原则》至今缺乏强制约束力。
中国通过“人工智能+”战略推动产业升级。北京、上海、深圳三大AI产业集群已孵化出商汤科技、科大讯飞等领军企业,其大模型技术在国际测评中表现突出。对外,中国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主张“发展优先、普惠包容”,并在2024年促成中非数字合作项目37个,涉及农业、医疗等领域。面对美国的技术封锁,中国加速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华为昇腾AI芯片的国产化率达90%,百度“文心一言”大模型实现全栈自研。同时,中国坚持开放合作,2025年博鳌亚洲论坛上,中方呼吁避免“泛安全化”,主张通过RCEP等机制深化亚太数字合作。
AI治理的复杂性在于,它既是技术问题,更是政治经济命题。正如报告所言,世界正经历“变乱交织”的转型期,但合作仍是不可逆的潮流。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