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类承曜:债券市场 “引进来” 与 “走出去” 策略需精细规划
摘要: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类承曜阐述了推进人民币债券市场国际化的必要性,分析市场开放的特点与趋势,研究 “引进来”“走出去” 策略,指出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提出思考方向。
中国发展网讯 3月2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共同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中国人民大学中债研究所共同承办的”大金融思想沙龙”第248期在线上成功举办。会议特别邀请中国银行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宗良发表主题报告,南开大学金融学院院长范小云,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中债研究所所长类承曜,西班牙对外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夏乐,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委会委员刘凡,IMI所长助理、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研究员曲强等专家围绕“如何助推人民币债市国际化”共同展开研讨。
在关于人民币债市国际化的论坛中,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中债研究所所长类承曜对促进人民币债市国际化需要深入研究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探讨。他阐述了推进人民币债券市场国际化的必要性,分析市场开放的特点与趋势,研究 “引进来”“走出去” 策略,指出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提出思考方向。
一是发展人民币债券国际化意义重大。人民币债券国际化与人民币国际化相辅相成,服务于经常项目投资人民币债券时境外投资者更多考虑人民币债券市场流动性、安全性和支付便利,而纯粹的境外投资者更关注盈利性、低波动性和低相关性。发展债市国际化需根据上述投资者目的的差异采取适当的制度设计。
二是我国债券市场开放呈现复杂态势。自2002年开放以来,人民币债券国际化程度不断深化,但境外机构投资者持有债券金额和持有品种受多种因素影响波动,持有规模2022—2023 年短暂下降后2024年回升至4.2万亿。投资者结构不断丰富,投资品种从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向同业存单扩展。市场总量和结构变化受监管制度和全球金融环境影响,未来需深入分析这些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在制度设计上提前布局。
三是债券市场 “引进来” 与 “走出去” 策略需精细规划。通过一系列开放措施“引进来” 战略取得很大成绩,但是“走出去”相对发展不够快,需要权衡风险和收益促进“走出去”,另外,尽管“引进来”增加人民币外汇储备,但资本项目未完全开放时需评估其潜在风险。香港离岸市场与在岸市场紧密相关,“熊猫债” 和 “点心债” 存在竞争,需协调离岸与在岸市场发展策略,明确其各自定位。
四是人民币债市国际化面临诸多具体需优化的问题。应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特色发展道路,完善银行间市场交易制度。我国金融基础设施有优势,需要进一步发挥其优势。外国机构投资者进入中国债券市场可提升市场多元化、稳定性和定价效率。税收等制度影响市场定价和流动性质,需改进以提升流动性和定价效率,建设高质量债券市场。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