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经 正文

广东省支持县域做大做强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 县域特色产业涵盖19市122县(市、区)407个产业

2025-02-25 15:22 中国发展网 李少辉 聂金秀 罗勉

摘要:大数据、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热词频频出现,新兴产业正在县域经济版图中强势崛起。

中国发展网讯 李少辉  聂金秀  记者罗勉报道  从在今年的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的平行论坛上了解到,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指挥办、广东省发改委联合发布了广东省县域特色产业目录,备受关注。

产业强,则县域强。培育发展特色产业,是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抓手。包括产业产值、代表性企业、未来发展方向以及主要产业承载地等,涵盖广东19个市(东莞、中山为直筒子市,未设县级行政区,未纳入目录)的122个县(市、区),共407个特色产业。从地域分布来看,珠三角7市共有172个特色产业,粤东粤西粤北12市有235个特色产业。其中,广州、韶关、深圳的县域特色产业数量位列前三。

广东省县域特色产业门类齐全、百花齐放:一方面,各地加快布局抢占新兴产业市场,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成为县域“掘金”新蓝海;另一方面,现代农业、陶瓷、服装纺织等岭南传统优势产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加快智能化转型升级。同时,广东正通过新一轮的产业有序转移和横向纵向帮扶,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

新兴产业强势崛起 人工智能 大数据等领域多点开花

大数据、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热词频频出现,新兴产业正在县域经济版图中强势崛起。

在人工智能领域,广深等珠三角城市依旧是“龙头大哥”。以广州海珠区为例,其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迅速,2024年营收超1400亿元,汇聚了腾讯、唯品会、阿里华南、琶洲实验室等众多知名科技企业、实验室;而深圳南山区、罗湖区、宝安区和龙岗区也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沃土,华为、中兴、云天励飞等明星企业纷纷落地,产业集群效应明显,带动全产业链上下游高质量发展。

低空经济产业,也成为多地角逐的新赛道。广州白云区低空经济产业重点发展无人机整机制造、飞行培训、航空器维修销售等,去年产值为250.36亿元;深圳龙岗区低空经济产业聚焦低空关键零部件核心供应、无人机整机制造等,年产值近40亿元。

新兴产业的布局也与交通大基建深度互动。例如,随着赣深高铁、深中通道等的投用,更多县域纳入大湾区1小时产业圈,新产业发展空间拓展。随着车程缩短,位于珠三角东北部的惠州博罗县正吸引新能源企业落地,目前当地已成为华南地区电动车产业的重要基地。

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县(市、区)也正抢占新兴产业高地。广东县域经济正从传统的“被动承接溢出”向“主动构建生态”转变,县域产业跃迁迎来机会窗口。

以韶关为例,当地多个县优质低价的绿色电力优势,吸引一批大数据、信息服务以及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落地。

例如,浈江区大数据产业去年投资额20.7亿元,正逐步形成电力能源、大数据等为主导的现代工业体系。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枢纽节点韶关数据中心集群的重大机遇,韶关发力打造华南最大算力底座,成为人工智能浪潮下数据中心建设的理想之地。

多年与深圳“牵手”并进,河源也正成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后起之秀”。近年来,河源提出“1+3”千亿级、百亿级产业集群,这个“1”就是打造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今年伊始,深河两地产业协作迎来重大突破——深河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产业园揭牌,“技术创新在湾区、中试转化在县域”的协同发展思路生动展现。

专家指出,目录是各地各部门因地制宜培育壮大县域特色产业的重要指引,也是集中资源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资的重要参考,有利于进一步做大做强县域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

传统产业“长出新芽” 推进绿色化、智能化、品牌化转型升级

广东省拥有门类丰富的传统优势产业,是县域经济的厚实基石,近年来,依托科技创新、智能生产、延链补链、品牌打造等方式,多地的传统产业“长出新芽”。作为广东的优势工业,陶瓷产业正向绿色化、低碳化转型。佛山禅城区是全国陶瓷产业核心区,2024年产业规上总产值达156.16亿元。告别过去传统的陶瓷生产污染重、能耗高的方式,近年来多家企业实现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2024年,蒙娜丽莎集团投产全球首条陶瓷工业氨氢零碳燃烧技术示范量产线。

而在粤东的潮州市潮安区,作为当地支柱产业的陶瓷正迈向智能化、高端化。2024年产值达240.11亿元,陶瓷产业集群片区拥有规上企业415家、高新技术企业140家,智能卫浴、功能性陶瓷等显著提升产业附加值。

广东省另一大传统产业——纺织服装,也正积极谋求转型升级。汕头市潮南区2024年纺织服装产业产值达328.91亿元,当地以拓展成衣制造品类为核心打造高水平产业集群。企业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优化生产流程,实现个性化定制与快速反应生产。

在产业下游,品牌打造助力广东服装产业“出海”。

广州市增城区的时尚消费品产业2024年产值达206亿元。其中,新塘镇牛仔服装是重要代表。当地规划打造时尚产业电商直播商圈,线上深化与希音、抖音等合作;线下利用“新塘牛仔Logo”“新塘国际牛仔节”两张名片,参与各类国际国内展会,持续提升品牌知名度。

在广袤的传统农业大县,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正加快构建。当传统产业遇上新风口,县域经济迸发出新活力。

近年来,预制菜产业蓬勃发展,不少龙头企业聚焦阳西这个沿海小县城。“中国调味品之都”的响亮品牌吸引了卡夫亨氏、厨邦、金龙鱼等多家龙头企业争相落户,带动玻璃容器、纸板包装、冷链物流、原料供应、食品检测等上下游配套产业蓬勃发展。预计到2028年,阳西调味品企业全面达产后,其产能将占全球的1/6。

多个沿海县区,则将海洋经济作为新的增长点。位于湛江湾东岸的坡头区,成为湛江发展海洋产业的“主战场”,2024年海洋产业产值规模达238.5亿元,重点发力海洋能源、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方向;在汕尾陆丰市碣石镇,全国首个“风渔融合”型海洋牧场项目“伏羲一号”建成投运;揭阳惠来县,依托绿色石化和海洋产业两大集群,推动经济实现快速增长,202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2%。

做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成为县域振兴的新亮点,并逐步形成集群发展之势。

韶关市翁源兰花产业,2024年产值33.4亿元,重点进行兰花种业研发、产业融合、电商销售等,形成兰花产业园,并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梅州大埔县的蜜柚、茶叶产业形成品牌特色,发展精深加工产业链;清远英德市的西牛麻竹笋产业,重点发力种质资源研究、麻竹笋精深加工拓展,2024年产值突破百亿元。

区域协作深挖潜力 产业有序转移拓展合作空间

做大做强县域经济,离不开平台园区的有力支撑。在这份产业目录中,每个县(市、区)都标注了具体的产业承载地。从承载地的布局,我们看到产业转移、山海协作的清晰脉络——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的县(市、区)优势互补、协同共进,拓展产业合作新空间。

广东省近年来因地制宜加快推进产业有序转移,珠三角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传统制造产业,逐步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转移。清远市清城区的广清纺织服装产业有序转移园,如今吸引了大量珠三角的纺织服装企业入驻,形成从面料生产到服装设计,再到销售流通的完整产业链条,带动清城区时尚产业2024年1—11月产值实现437.30亿元。当前,清远致力于打造大湾区产业转移首选地,着力建好广清纺织服装产业有序转移园等“万亩千亿”级大型产业集聚区,省级产业园实现县域全覆盖。

位于肇庆高新区的肇庆大旺产业转移工业园,是全省目前唯一一家新型储能特色产业园。近年来,肇庆市大力发展以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电子信息为核心的“两新一电”主导产业,“两新一电”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100亿元、占比25%。在工业园的带动辐射下,四会市入选2024年全国百强县,成为继惠州博罗县之后,广东第二个全国百强县。预计2024年,四会全域(含大旺街道)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00亿元。

近年来,通过持续承接珠三角转出的智能装备、电子电器、五金刀剪等产业,阳江市阳东产业园区发展壮大,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平台片区。园区现有规上企业100家,截至2024年11月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43亿元,同时延伸发展风电装备、船舶、电机等专用金属紧固件,逐步形成完整的五金产业链。

粤东粤西粤北县域承接珠三角制造业转移项目超过300个,投资额超过1100亿元;12个粤东粤西粤北产业转移合作园区加快建设,共建“反向飞地”超11个。通过持续深入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广东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全省57个县(市)整体经济增速快于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31∶1。

《广东省县域产业帮扶协作行动计划》,在横向帮扶协作方面,2025年承担帮扶协作任务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等珠三角6市将新投入专项帮扶资金不低于65亿元;纵向产业帮扶协作方面,各纵向帮扶组团将结合被帮扶方资源禀赋积极培育一批县域特色优势产业。广东省发改委表示,今年将继续完善产业转移合作园区和“反向飞地”共建共享机制,有序推动产业转移,支持县域做大做强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12个市级产业转移合作园区固定资产投资力争合计完成超500亿元。

责任编辑:刘丹阳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