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用改革的办法和创新的思路攻坚克难
重庆市人大六届三次会议于1月19日上午开幕,重庆市市长胡衡华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及去年的发展改革成果时总结说,去年,全市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产业结构向新向优,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动力活力加速释放,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提速发展,区域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持续优化,重点领域改革有序推进。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正处在爬坡过坎的重要关口,经济社会发展依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胡衡华在谈到今年的目标任务时坦言,只要信心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要正视困难和问题,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思路攻坚克难,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
新能源汽车产量达95.3万辆
据胡衡华透露,去年,重庆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95.3万辆,集成电路产量增长1倍多,合成材料、AI及机器人产值保持两位数增长,软件产业主营业务收入预计增长16.4%。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预计达到2.6%,一批重大技术攻关和成果产业化实现突破,全市首个1类创新药获批上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预计达到34.6%。
目前,数字重庆基本能力建设加力突破,市属重点国企增加值预计增长6.3%,民营经济增加值预计增长6.2%。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作用不断提升,现代化集疏运体系综合配套改革步伐加快,重庆枢纽港产业园启动建设、签约项目163个,中老泰“三国三园”国际产业合作扎实推进,全市外贸进出口实现正增长,新设外资企业792家,实际使用外资增长5.3%。
通过抓制造优服务强链群,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持续壮大。长安汽车数智工厂、赛力斯超级工厂等重大整车项目建成投产,问界、深蓝、阿维塔等品牌新车型加速放量,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体系持续完善,成功入选全国“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便捷超充”行动计划启动实施,充电站实现市域乡镇全覆盖,汽车产业增加值预计增长26.7%。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集群加速发展,安意法、芯联微电子等项目提速建设,AI手机、AI PC在渝量产,功率半导体产量居全国前列。巴斯夫MDI扩建、西南铝产能提升等项目加快推进,航空级钛合金无缝管、光学级有机玻璃等战略性材料实现国产替代,轻合金、纤维及复合材料等优势持续巩固。高端摩托车、新能源及新型储能、人工智能等产业稳步增长,空天信息、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加快布局,获批全国药品补充申请审评审批改革试点,全域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城市,工业经济主引擎作用进一步凸显。
新增软件企业超6400家
在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方面,扎实推进绿色金融改革,数字金融“一站式”解纷平台已建成投用。据胡衡华介绍,全市区域性、功能性金融机构累计达到31家,上市公司再融资增长6.2倍。出台实施工业设计促进条例,国家工业设计中心增至11家,全市工业设计服务类企业超过1500家。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新增机构18家。A级以上物流企业突破100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计划深入实施,新增软件企业超过6400家、主营业务收入预计达到4200亿元、从业人员突破43.7万人,人气聚起来了、楼宇用起来了、产业兴起来了。获批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试点和渝港澳律所合伙联营试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1.7%、8.6%。
18项成果入选全国数字化转型和人工智能赋能典型案例
在全面深化实数融合方面,加快建设西部算电协同创新中心和西部算力调度平台。据胡衡华透露,全市新增算力2000P、总规模超过6000P。累计建成1096个数字化车间和183个智能工厂,上线行业大脑6个,启动培育未来工厂23个,18项成果入选全国数字化转型和人工智能赋能典型案例。
与此同时,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提质建设,金凤实验室建设全面推进,嘉陵江、明月湖实验室加快筹建,重庆脑与智能科学中心建成投用。新增3个国家级科创平台,包括中国地质调查局重庆地质安全研究中心,国家健康战略资源中心,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和2个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这些平台的揭牌成立标志着我国科技实力得到了稳步增强。获批“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成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投用市技术转移研究院,加快构建“教育+人才+科创+产业”明月湖生态模式,新增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4个,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增至8837家、69,820家、310家。实施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重大重点专项,布局解决关键核心技术304项,新增发明专利授权量1.4万件,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970亿元。
胡衡华说,通过抓改革强攻坚促突破,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数字重庆“1361”整体构架迭代完善。建成市域一体的公共数据平台,探索打造时空基础数据库,成为全国数据直达基层试点省市,数据供需满足率达到95%。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实体化运行,八大板块跑道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集成融合指挥调度能力初步形成。加力推动六大系统应用开发,渝快办、渝快政服务功能扩容提质,累计入账应用354个,“民呼我为”“危岩地灾风险管控”“高楼消防”“渣土治理”等一批应用上线实战。通过优化镇街、村社、网格三级职责任务清单,我们实现了“一表通”应用实现贯通运行,镇街职能体系与“141”基层智治体系深度融合。
累计完成346项中央部署的改革试点任务
胡衡华介绍说,目前,全市“三攻坚一盘活”改革任务顺利完成,通过提速推进国企“止损治亏”“瘦身健体”,市属国企减亏扭亏548户、压减法人1191户。启动实施三批次11家市属重点国企战略性重组,完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检验检测等13项市属国企专业化整合,“一企一策”推动7户市属国有融资平台退出。市区两级1076家企业完成政企分离改革。园区开发区完成优化整合,出台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规划,完成新一轮开发区四至范围划定,规上制造业亩均税收可比增长13.2%。资产盘活工作超额完成任务,“三企”联动签约金额2464亿元。
在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方面,出台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和个体工商户精准培育政策,开展民间投资项目推介和“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出台“一园一策”“一企一策”综合物流解决方案。制定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办法,完善统一规范、信息共享的招投标平台体系,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政策文件309件。推进45个重点领域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强化政府和企业“双兑现”履约。
据胡衡华透露,目前,重庆机构改革全面落地,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获批,低空空域管理、水权交易等改革取得突破,油气资源开发利用体制改革方案出台,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总体完成,119项“三个一批”重大改革项目梯次实施,累计完成346项中央部署赋予重庆的改革试点任务。
做大做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
谈及今年的发展改革任务,胡衡华说,重庆将牢牢把握稳进增效、改革创新、除险固安、强企富民工作导向,打造“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通过聚力打造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在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中展现新担当。
在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强化“四链”融合、“四侧”协同,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大做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优化长安、赛力斯等集群生态,健全零部件供应链体系,推动“重庆造”整车上量焕新、扬帆出海,加快建设“便捷超充之城”、“车路云一体化”标杆城市和自动驾驶生态高地,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大力发展AI手机、AI PC等新一代智能终端,推进服务器、化合物半导体上量发展,培育先进封装、具身智能机器人等新领域。扩大先进材料生产和先进工艺应用,发展航空航天用合金材料、先进高分子合成材料、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前瞻培育超材料。加快建设重庆国际生物城创新药产业生态圈,打造全国智慧医疗装备产业高地。壮大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高端摩托车及智联电动车、新能源及新型储能等先进制造集群,发展人工智能、空天信息、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打造卫星互联网产业园。创新发展数字经济。开展传统产业“智改数转绿色化”行动,发展工业领域大模型,探索“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路径,打造“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数字经济新模式。统筹新型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据要素×”行动,扩大数据流通和价值示范,培育数实融合新业态。
推动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深化“两业”融合试点和服务型制造试点,开展生产性服务业质量标准品牌赋值行动,打造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和特色“星级”楼宇。深化实施“智融惠畅”工程,加快西部金融中心建设。迭代“满天星”行动计划,培育“北斗星”“启明星”软件企业,力争软件从业人员突破50万人。发展跨境物流、电商物流、航空物流,培育现代化物流龙头企业。建设国家工业设计示范城市和全球设计之都,做强电子商务、知识产权、检验检测、总包集成等细分领域,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
聚力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区
胡衡华表示,今年,重庆还将聚力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区,在探索首创性、差别化改革上实现新突破。
一是推动形成数字重庆基本能力。提升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基础支撑能力。深化数字中国建设综合试点,构建高效快速数据归集通道,完善公共数据资源授权运营制度规则,强化政务数字化应用网络安全审查监督。提升三级治理中心贯通实战能力。促进应用三级贯通和预案三级配置,推动市带区县、区县带镇街、镇街带网格工作联动。提升六大应用系统服务治理能力。建强AI能力底座,加快拓展AI赋能综合场景,推出更多便民利企典型应用,提高核心业务数字化履职水平,力争今年4月贯通实战应用超过200个、年底超过260个。提升基层智治体系执行能力。落实镇街、村社、网格三级职责任务清单,推动基层急需应用整体贯通、线上线下一体处置,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
二是深化财税金融改革。建立政府专项债券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加强公共服务绩效管理,健全集中财力办大事机制。完善私募、创投品牌领军企业引育机制,持续实施企业上市“千里马”行动,高标准建设科技、数据要素交易场所,构建多层次消费金融市场,健全绿色低碳转型项目培育、推动和对接机制。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推动基础设施领域REITs健康发展,完善市场主导的有效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三是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明晰国企使命任务、功能定位。深化市属重点国企功能定位和主责主业战略性调整,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机制,增强国企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国企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推动建筑、房地产、酒店、类金融等板块业务整合,促进融资平台转型退出,培育市场竞争力强的一流现代企业。理顺国企权责关系、评价体系。健全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一企一策”完善国企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体系,优化薪酬激励约束机制,推动政企分离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园区开发区“管委会+运营公司”协调联动机制,分行业、分区域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强化央地合作、“三企”联动。引入战略性投资、社会资本和增量产业资源,加快落实与重点央企民企外企框架协议,扩大合作空间、实现共赢发展。
四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更大力度帮助民营企业纾困解难。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推动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条例,开展涉企行政执法规范化行动,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增强惠企强企政策实效。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民营经济信贷投放,支持民营企业技改创新、开拓市场、降本增效,推动政策直达快享、免申即享。弘扬企业家精神。做靓“新重庆·新渝商”工作品牌,实施民营企业“龙头引领”行动,支持企业家以“十年磨一剑”的专业专注,把企业做大做优做强。
五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落实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探索建立区域市场一体化评价机制,促进川渝市场准入和行政执法“异地同标”,迭代升级招商引资工作体系。推动修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机制和拖欠企业账款清偿机制,持续降低制度性交易和要素成本。完善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支持企业并购重组,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建立规范化机制化政企沟通渠道,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企业是经济的力量载体,政府要为企业搭把手、助份力,让重庆成为企业发展的福地、投资兴业的沃土。(雷茂盛 雷云锋 梅超)
来源:中国发展网
责任编辑: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