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脱县以稻为“媒”共作共振共建,着力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
摘要:近年来,墨脱县坚持在“稻路”上下功夫,探索稻渔共作、农旅共振、校地共建新模式,实现稻田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找准资源禀赋是实现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墨脱县是西藏自治区适合种植水稻的2个县区之一,在水稻产业发展上具备独特优势。近年来,墨脱县坚持在“稻路”上下功夫,探索稻渔共作、农旅共振、校地共建新模式,实现稻田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稻鱼捕捞
探索稻渔共作模式,打造立体农业提升生产值。创新“政府+企业+农户”模式。构建政府牵头、企业主导、农户参与的合作格局,以德兴乡德兴村为试点,采取“流转耕地+水稻回购+水产分红+雇佣劳动”的方式,与西藏秘境农夫农牧产业开发有限公司达成深度合作,有效整合资金资源、科研技术和劳动力,让群众实现“一地多收”。创新“带教+增收”模式。由企业安排两名技术人员常驻村内,采取技工全时值守、专家全程指导、公司全域跟进等措施,从水稻选种、育苗、插秧、挖鱼沟、修堤坎、搭防鸟网、盖遮阳棚等各个环节,对群众进行全方位的技术传帮带,将科学种养殖和管理办法留在乡土,助力技术转化为更大的生产力。2024年,群众参与稻渔共作的劳务收入累计达12.8万元。创新“生态+科技”模式。建造保温蓄水池,完善稻田之间水流调控设施,将灌溉水按浅-湿-干间歇循环,实现稻田水温基本控制在15至30℃之间,有效解决冷水影响鱼的成长和水稻遇高温即熟的矛盾,同时,将养殖废水转化为育苗肥料,实现了稻鱼共生共养的可持续发展,农田空间利用率有效提升。经测产,稻鱼混养、蟹稻混养的水稻产量约500斤/亩、鱼产量1000斤/亩,除去合理损耗后,带动群众每亩稻田增收约2000元。
稻鱼共作
探索校地共建模式,打造优质农业提升科技值。借力高校提纯保护本地种质。联合华南农业大学申报实施墨脱县本地稻谷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项目,紧盯加巴热、崩林巴、噶热等本土水稻资源,有序推进母本收集、异地提纯、基因组测序、关键性状深度鉴定等系列工作,为深入挖掘和传承墨脱独特的稻谷种质资源奠定基础。借力院士团队试种引进种质。联合沈阳农业大学陈温福院士团队试种福香占和内10优7185水稻品种4.5亩,首年度试种最高亩产量达829.5斤,呈现出较好的推广前景。借力科研机构试种再生水稻。联合福建农科院试种荔两优650和茉两优650等2个再生稻品种2亩,亩产量达891.37斤,较2023年全县水稻平均亩产量656.7斤增长35.7%,为完善县内水稻种质库、助力水稻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新生力量。
稻鱼共作
探索农旅共振模式,打造多彩农业提升附加值。农田与风景共振。牢固树立全域旅游理念,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打造,将稻田风光融入乡村景色,与德兴村观景台、悠悠桥等旅游设施相辅相成,着力发展观光农业,形成层次分明、色彩鲜艳的观感,让游客可实现一步一景、移步换景。农产与美食共振。丰收季节,可借水产为引,为游客介绍立体农田生态价值和食用价值,提供亲自捕捞稻香鱼的体验,同时大力推介本地民族特色美食,吸引游客同时品味生态美食和民俗风情,推动游客从“停下来观光”转化为“留下来消费”,丰富旅游消费场景,为更多人选择“住下来体验”奠定基础,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经济多元化发展效益。品牌与口碑共振。引导、支持企业着力加强品牌效应,带领企业积极“走出去”参与墨脱旅游推介会,稳步打造、推广“西藏墨脱三味甄米”“墨脱香米”“墨脱红米”等有机水稻品牌,持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推动稻米品牌提质与旅游口碑提升相互促进。(中国发展网)
责任编辑: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