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经 正文

琴澳和鸣共奏华美乐章

——写在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成立3周年之际

2024-12-21 11:41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摘要:记者从合作区执委会了解到,3年多来,合作区紧紧围绕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初心使命,锚定《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提出的目标任务,全力以赴推动“四新”产业加快发展、澳企快速增长、创新要素加快集聚,合作区呈现出一体化发展格局加快建立的良好态势。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 程  晖

1999年12月20日,在迈入新世纪前夕,澳门回到祖国怀抱,走上了同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宽广道路。

伶仃洋畔,澳门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澳门回归祖国时,只有21.45平方公里,中央多次批准澳门填海造地,并划定陆地边界,澳门的陆地面积增至33.3平方公里;2015年,中央将澳门的海域面积明确为85平方公里;2021年,中央正式把106.46平方公里的横琴岛作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以下简称“合作区”),粤澳双方实行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新管理体制。

合作区正式挂牌运作3年多来,近百个建设项目落成运营,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向纵深推进,为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创造了日益完善的条件和环境,推动澳门更好融入和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记者从合作区执委会了解到,3年多来,合作区紧紧围绕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初心使命,锚定《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提出的目标任务,全力以赴推动“四新”产业加快发展、澳企快速增长、创新要素加快集聚,合作区呈现出一体化发展格局加快建立的良好态势。

琴澳同城化发展

说起澳门回归,澳门创世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艺良回忆起上世纪90年代初,一场展会上摆出了一个别致的沙盘模型,用一座桥将香港、澳门、珠海三地连接在一起,该模型有个好听的名字:“一个彩色的梦”。

如今,这个“彩色的梦”已成为现实。港珠澳大桥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的“黄金通道”,经贸新通道正加速形成。“如果没有回归,这个梦应该不可能成为现实,所以我深深感到回归让澳门更美好。”刘艺良说。

从最初换乘繁琐、舟车辗转,到如今驾驶澳门单牌车“无缝”过关,随着琴澳两地基础设施“硬联通”“软联通”不断深入,粤澳两地居民的通勤之路也愈发便捷畅通。

每天8点,澳门青年黄滋才从澳门半岛的筷子基驾驶澳门单牌车将妻子送到澳门大学横琴校区,再驱车经合作快捷查验通道“丝滑”过关,赶到位于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的公司上班。“2016年刚来到横琴时,通勤时间差不多要近2个小时,澳门单牌车政策实施后,琴澳通勤缩短到1小时以内,幸福感大大增强。”黄滋才说。

而在澳门机场上班的福建姑娘琪琪选择了在横琴居住和生活。“横琴的房子都比较新,租金也不会太高。”她告诉记者:“澳门机场在凼仔岛,现在凼仔岛内修了轻轨,可以直接连接到横琴口岸,而且横琴口岸是两地联检,只需要过一次关口,交通非常便利。”

广东省珠海市交通运输局局长王朝晖介绍,港珠澳大桥通车后,珠海成为内地唯一与香港、澳门陆路相连的城市。珠海已初步形成以港珠澳大桥为主轴、空港海港为引擎、多层次铁路为骨架、高快速路网为主体的“海、陆、空、铁、口岸”全要素综合交通体系。

合作区执委会副主任吴子健介绍,按照《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要求,合作区以“便利澳门居民生活就业的新空间”为目标,在公共交通领域先行先试,创新采用“一地两检”查验模式,平均通关时间30秒,便利琴澳间交通往来。

截至今年8月,在横琴生活居住的澳门居民达到16260人,就业人数达到5113人。在合作区就读的澳门学生有517人,较2021年底增长283%。

多元发展焕发澳门新活力

国家围绕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初心,综合考虑横琴发展基础、澳门产业优势和澳门社会期望等多方面因素,在合作区发展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中医药、文旅会展商贸、现代金融四大类产业。

近年来,澳门新雄星集团国际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张明星多次带澳门的企业到横琴考察。他告诉记者:“中央给予了澳门很好的支持政策,让澳门品牌、澳门公司去横琴发展,既带动了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也能让澳门企业进入横琴、大湾区乃至内地市场。”

记者从合作区执委会了解到,支撑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作用初步显现。合作区聚焦发展“四新”产业,联合澳门加快导入产业头部资源,用心用情服务区内澳资企业加快发展,产业结构变革的推动力已经形成。

首先,充分衔接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规划,加快“四新”特色产业培育成势。合作区“四新”产业企业数量和发展活力逐年提升,产业规模持续壮大。2024年上半年,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产业增加值达18.82亿元,同比增长48%;中医药等澳门品牌工业增加值达1.29亿元,同比增长21.8%;文旅会展商贸产业增加值达13.52亿元,同比增长7.4%;现代金融业产业增加值84.17亿元,同比增长0.5%。

其次,加快布局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产业。印发出台促进科技创新发展若干措施,首次将澳门科技计划项目纳入配套资助范围。出台合作区促进与葡语系国家科技交流合作扶持办法,支持澳门进一步扩展中葡平台功能。大力培育集成电路产业,印发合作区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措施。

三是做大做强中医药等澳门品牌工业。出台支持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打造生物医药大健康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环境。出台“澳门监造”“澳门监制”“澳门设计”标志管理办法,启用“澳门监造”系列标志,打通“澳门注册+横琴生产”路径,澳门药企跨境委托制造的“马交牌千里追风油”成为首个落地产品。挂牌成立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启动建设中医药横琴大模型、中药新药创制“四化”平台等中医药原始科技创新“发生器”,推进15个新药产品、仪器设备研究,主导成立民族医药开发合作联盟等。

四是融合发展文旅会展商贸产业。建成长隆宇宙飞船、创新方、星乐度等一批高质量文旅项目,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热门旅游目的地,今年1~8月份,横琴主要景区游客量达1038.83万人次,同比增长27.13%;主要景区旅游收入25.37亿元,同比增长18.14%。携手澳门推出“澳琴同游旅游激励计划”和“一程多站”旅游线路,落地“团进团出”多次往返政策,为琴澳旅游业深度融合拓展空间。

五是稳步发展现代金融产业。“横琴金融30条”发布实施,引导区内金融机构加快落地应用场景。出台企业赴澳发债专项扶持办法,在澳门成功发行合作区企业首笔离岸人民币债券。印发合作区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方案,推动“数字人民币保单”、数字人民币境外缴税、数字人民币住房按揭贷款等业务落地。

由于从政策准入、降低成本、出清空壳等方面多管齐下,稳步推动企业上岛办公、实体化运作,合作区内“人气”明显集聚。

着力改革促进合作区更好发展

记者注意到,合作区以分线管理政策落地实施为突破口,持续优化通关监管、跨境金融管理、市场准入等重要领域,琴澳两地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各类要素流动越来越便捷高效,加快构建琴澳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今年3月1日零时,合作区全岛分线管理正式实施运作,成为国内首个实施该政策的特殊区域。合作区货物和物品税收优惠、海关监管办法、携带动植物产品入境等配套措施同步实施。澳门大学横琴口岸通道桥、口岸客货车查验通道、横琴岛“二线”通道等分线管理基础设施投入使用。政策实施以来,合作区“一线”“二线”人、车、货物通行顺畅有序,反走私形势平稳,经横琴口岸出入境旅客日均约5.8万人次,车辆约6300辆次,“二线”各通道进出区车辆日均约10.27万辆次。

另外,琴澳一体化制度保障日趋完善。法治建设体系不断完善,广东省于2023年出台《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发展促进条例》,为合作区开发建设提供坚实法治支撑。用足用好珠海经济特区立法权,制定出台澳门医疗、药学等领域专业人士跨境执业“小切口”法规,修订澳门旅游、建筑工程等领域专业人士跨境执业法规。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复印发,描绘合作区到2035年的发展蓝图。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聚焦六大领域提出20个方面系列改革举措。

粤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新体制机制运作顺畅。合作区体制机制独特,没有先例可循,在实现“挂牌即运作”的基础上,坚持边干边规范,围绕“健全‘四共’新体制”的目标任务,陆续出台各项内部规章制度30余部,规范完善合作区管委会、执委会运作运行,有力保障合作区开发建设提速见效。

责任编辑:张晶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