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深耕改革创新释放发展活力 推动县镇村高质量发展
摘要:梅州市在落实“人才振兴16条”“青梅计划”等“1+N”人才政策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机构编制管理改革,吸引人才向基层流动,为县镇村发展注入新动能。
中国发展网讯 石培璋、鲁利韦、记者罗勉报道 从梅州市有关方面了解到,今年以来,梅州市扎实推进“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在农村土地综合改革、激励干部群众投身“百千万工程”等方面做出有益探索,让“百千万工程”有“面子”更有“里子”,为县镇村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改”出城乡新面貌
平远县地处粤闽赣三省交界,从高空俯瞰八尺镇排下村,柏油道路干净宽敞,客家民居错落有致,与远处青山交相辉映,呈现出农村新景象。
排下村的风貌变化,是平远县创新构建“五动”工作法,抓好粤闽赣省际边界农房管控和风貌提升的缩影。在整治提升镇村人居环境过程中,进行党建带动、示范推动、奖补撬动、协同联动、项目拉动,这“五动”工作法有效整合了政府、社会、群众等资源力量,走出了一条符合平远实际的和美乡村新路径。
为调动群众积极性,平远县探索“以奖代补”的模式,给予改造验收合格的每栋房屋最高3万元的奖补资金,对存在资金困难的农户给予3万元以内的贷款贴息;借力重点建筑业央企助力镇村建设等机遇,该县以“微利+公益”方式与央企中铁广投合作,打造北有省际最美乡村振兴示范带、南有“石正典型镇—广东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示范路段、中有客家先贤程旼故居片区的省际交界农房展示格局。
截至目前,平远县完成农房风貌提升约3万栋,农房美化改造率达到90%,整合各类资金投入约15亿元。“村里环境变化相当大,各家各户都进行了外立面改造,基础设施也得到完善,幸福感越来越强。”排下村村民肖女士说。
“改”出土地新活力
入选自然资源部第二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的典型案例、入选全省基层推进“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典型案例中“农村土地综合改革”主题的典型案例、完成全市首个农村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交易……这是蕉岭县新铺镇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不断取得新成效的印证。
自2021年入选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家级试点以来,新铺镇探索以调田、汇田、增田、聚田的“四田”模式,增耕地、促流转,实现耕地由小农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通过整合零散土地集约流转耕地7310亩,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5900亩。同时,以建立腾挪存量地、盘活闲置地、集聚宅基地、入市集建地的“四地”模式,推动农村建设用地高效利用,成功谋划打造了“象岭新村”与“同福新村”两个示范性产业新村。
目前,新铺镇累计流转以同福村为核心区域的2000多亩土地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带动120多名本地村民就业,为村集体和农户增收近500万元。在基地务工的村民钟菊芳说:“这里工作离家近,方便照顾家里,除了每个月的3000多元收入,每年还有土地租金收益,我对目前的生活状态很满意。”
“改”出发展新动能
梅州市在落实“人才振兴16条”“青梅计划”等“1+N”人才政策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机构编制管理改革,吸引人才向基层流动,为县镇村发展注入新动能。
梅县区探索“区编镇用”模式,根据人口数量和经济发展等要素动态调整各乡镇编制数量,发挥编制最大使用效益;打破原来编制资源固化在镇属事业单位的情况,赋予乡镇每年一次权限可对事业单位编制数、内设机构和股级领导职数灵活调配的权利。如雁洋镇统筹安排15名事业编制和人员至新设立的业务量和工作强度较大的镇经济发展促进中心,有力保障了“百千万工程”、营商环境优化、“四上”企业培育、镇域经济发展等重点工作的实施。
梅县区探索机构人员编制管理改革,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便是其中一个例子。近年来,梅县区探索乡镇“编制分类管理、人员统筹使用”的新模式,改变原来按要求行政类、事业类人员只能分别在相对应的行政岗、事业岗使用的局限,出台《梅县区关于推进深化乡镇体制机制改革服务保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实施方案》《梅县区乡镇岗位目录管理制度》等文件,统筹设置五大类109个岗位,同一岗位可综合调配使用行政、事业等工作人员。如程江镇统筹安排19名具有社会学等不同教育背景的行政事业编制干部至乡村振兴岗位中,使得人才专业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责任编辑: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