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蕾:地方政府在推动地方产业链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与未来研究方向
摘要:未来的研究将探讨更重要的问题,例如地方政府建设地方产业链是否会导致市场分割?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如何界定良性竞争与过度竞争。这些问题将留待未来的研究。
中国发展网讯 9月20日—21日,第二届中国金融学科年会(2024)在京举行。本届年会聚焦“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金融强国建设”,旨在促进金融学科的深度交流与创新,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贡献力量。
年会由中国人民大学与中国工商银行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中国工商银行现代金融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现代金融学会、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中国金融学科自主知识体系联盟承办,《金融研究》《现代金融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协办。本届年会分为序幕论坛、开幕论坛、中国金融学科自主知识体系联盟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和六个主题论坛。来自全国百余所高校、中国工商银行等学界、业界专家代表共400余人参加会议。
9月20日下午,第二届中国金融学科年会(2024)序幕论坛举行。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副主任刘晓蕾在会上做了主题演讲,题目为《地方政府在推动地方产业链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与未来研究方向》。
刘晓蕾表示,我们的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应该致力于研究中国问题,尤其是总结中国发展的独特路径。目标是将这些实践提升到经济学或金融学理论层面,同时也可以更有效地向西方和国际社会讲述中国故事。
中国经济发展中一个显著的现象是地方产业链的发展。从中央到地方的产业政策都强调要结合地方优势产业发展当地产业链。例如,福建省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省内各城市均围绕该产业链有所布局。再比如,宁德市依托宁德时代这一龙头企业,沿宁德时代的上下游产业进行布局,给予多项支持政策。我们在地方政府调研中发现,地方政府通常会选择10个产业链,由市长、副市长、书记、副书记等政府领导担任链主,负责协调工作,这体现了中国特色。
将这一实践投射到学术研究上,宏观经济学普遍认可地方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在微观层面,金融领域的顶级期刊研究往往对地方政府的作用持负面看法:如地方政府投资挤出私人投资、地方债导致私人企业融资困难等。本文旨在解决学术研究中,宏观与微观上的不一致,探究地方政府在推动地方产业链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
经济学理论强调,经济主体间的合作面临诸多摩擦,带来信息不对称成本,搜寻成本等。有效的干预可以减少摩擦,从而促进合作。例如,2017年经济学顶刊的一项研究发现有组织的随机配对讨论,可以使学者联合申请课题的概率提高75%,这表明即使是在同一学校内,学者间的合作也充满挑战。类似地,企业间的合作同样存在诸多摩擦,需要外部力量的推动来减少这种摩擦。,中国地方政府建设地方产业链的正面作用,在于减少了地方企业与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的的成本。
刘晓蕾介绍,我们的研究主要探讨了两个问题:一是地方产业链建设如何影响当地企业的发展;二是地方政府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我们使用中国工商注册数据测量新企业进入;用行业投入产出表衡量企业上下游;用某企业在同一城市上下游企业增长率衡量产业链的建设;以企业的股票回报率衡量企业未来表现;我们区分了政府边界和地理边界的差异,并研究地方政府的协调作用。以宁德时代为例,宁德时代的上游行业包括有色金属、计算机、橡胶、化学等等,我们根据这些行业权重构建宁德时代上游企业进入变量,类似地构建了下游行业企业进入变量,取均值获得宁德时代产业链活跃程度。我们发现这一变量能够显著预测宁德时代的下一期股票回报率,且这种影响是长期的。我们采用了Fama-Macbeth技术进行检验,并得到同样的结果。此外,我们也考察了利润率,销售增长率,实际绩效,发现产业链活跃度同样可以预测企业未来的实际绩效。
我们使用城市间距离来区分政府边界与地理边界对上述结果的影响。例如,对与徐州市企业而言,同样在江苏省的宿迁市产业链活跃度对其影响要大于离徐州地理距离更近但隶属于山东省的枣庄市带来的影响。说明地方产业链发展对当地企业的促进作用不仅仅是市场化的自然聚集效果,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干预。我们进一步研究发现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补贴以及政府创业投资基金对当地产业链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
我们的主要结论是,本地产业链建设促进了当地企业的发展,地方政府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协调作用。未来的研究将探讨更重要的问题,例如地方政府建设地方产业链是否会导致市场分割?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如何界定良性竞争与过度竞争。这些问题将留待未来的研究。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