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经 正文

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

2024-08-25 15:27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产业链 供应链

摘要:对于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相关受访专家表示,应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两只手”的作用,共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而这在三个关键词中有所体现,即自主可控、风险评估、有序转移。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 张洽棠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并作出了系统全面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一文中强调:“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

 近年来,山东省持续加大海洋工程装备自主研发力度,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优势海工装备产业集群正在形成。图为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在生产多层稠油热采平台。新华社 

近年来,山东省持续加大海洋工程装备自主研发力度,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优势海工装备产业集群正在形成。图为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在生产多层稠油热采平台。新华社

对于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相关受访专家表示,应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两只手”的作用,共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而这在三个关键词中有所体现,即自主可控、风险评估、有序转移。

抓紧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

《决定》提出,抓紧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健全强化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仪器仪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发展体制机制,全链条推进技术攻关、成果应用。

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2020年8月,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涉及财税、投融资、研究开发、进出口、人才、知识产权、市场应用、国际合作等多领域的政策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国元证券分析师程舟航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分析了集成电路产业链的情况。在横向维度上,重点关注算力与存储产品。从下游应用需求来看,人工智能(AI)赋能的趋势已经形成;从供给来看,AI已经上升到国家生产力层面。在纵向维度上,从供给端来看,全球半导体供应链体系重塑使得供应链安全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我国将加速推动生产环节必需的各类设备与材料的国产化,大力培育本土半导体支撑产业;从需求端来看,AI推动新的产品技术创新周期,将催生出新的设备投资及耗材需求。

资金助力也十分重要。5月24日,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三期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该基金将采取股权投资等多种形式,重点投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业,兼顾芯片设计、封装测试、设备和材料等产业。

再以医疗装备为例。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室主任、研究员魏琪嘉表示,医疗装备是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基础,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在这个领域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很重要的一点是核心关键部件的攻关。

“我国高端医疗影像设备已经实现了国产整机替代,但仍面临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及关键部件方面的瓶颈制约。”魏琪嘉认为,突破这一瓶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着力破解行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偏小、中高端市场国产产品占有率低的局面。“总的来看,在打造自主可控产业链供应链过程的实践中,应具有系统观念,医疗装备行业是一个产业链条长、带动作用强的行业,涉及多个环节,破解难题关键是抓住主要矛盾,对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细分行业,强化核心部件攻关力度。”

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评估和应对机制

《决定》提出,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评估和应对机制。

近年来,为争夺全球产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主导优势,发达国家纷纷推出了针对特定领域的产业政策,这些政策以“公平竞争”“削减通胀”等为名,行“保护本国产业、打压竞争对手”之实,具有典型的泛政治化色彩。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孙天阳表示,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歧视性产业政策抑制了全球化上升时期国际分工体系对分散生产和长距离贸易的布局偏好,尤其是在集成电路、大容量电池等对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至关重要的领域,密集投放的产业政策有可能导致国外相关领域的头部企业进一步收紧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供给,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构成负面扰动。

魏琪嘉表示,评估和应对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产业链供应链是非常复杂、各环节普遍联系的系统。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评估和应对机制,应坚持因业施策,结合行业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的产业组织形式等因素,进行风险评估并精准施策。在评估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大型行业协会、行业头部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中小企业代表、专家智库等的作用,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和评估。分行业做好重点指标的监测,完善运行监测机制。在前期研究和探索的基础上,建议做好系统指标的构建,为机制化评估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周维富表示,对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安全的关键矿产资源、装备制造、半导体芯片、大宗商品等重点领域,应加强对其产业链供应链发展趋势的分析研究,密切关注世界主要国家的战略意图和战略举措,分析研判其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现实与潜在影响;同时,应利用海关商品与服务贸易大数据构建全产业链和全供应链的监测预警平台,定期发布预警简报,强化风险管理和应对,最大限度降低外部冲击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消极影响。在微观层面,企业尤其是链主性龙头企业应尽快建立健全应对产业链供应链短期冲击与中长期风险的预防机制,建立多来源的供应系统,制定原材料与关键部件的储备计划,以避免供应冲击和供应链中断造成的产业与经济安全危机。

完善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的协作机制

《决定》提出,完善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的协作机制,推动转出地和承接地利益共享。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工业室主任、研究员徐建伟认为,推进国内产业梯度有序转移是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重要内容。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条件和水平差异大、互补性强,推进产业在国内梯度转移既有条件和可能,也有需求和动力。

徐建伟表示,近年来,通过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搭建产业转移对接合作平台、加强产业转移政策引导等,国内产业转移取得积极显著成效,承接地产业水平和发展能级大幅提升,形成了一批可在更大范围内推广的经验和做法。对标高水平转移和高水平承接,仍需要进一步深化转移协作机制改革,破除发展中的障碍制约,更好调动转出地和承接地积极性,既为转出地产业发展腾出空间、强化支撑,也为承接地产业发展创造条件、注入动能。

徐建伟给出以下四点建议:一是增强产业转移信息的密切对接交流,完善产业转移平台服务功能,强化企业、项目、科技、市场等信息的收集、覆盖和更新,促进转出地和承接地的供需衔接,把“转什么”和“接什么”的互补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二是促进生产要素的顺畅流动和优化配置,在用地、产值、收益等方面探索跨区域分享的有效机制,在资质互认、信用监管等方面加强衔接,进一步增强承接地的要素承载能力,降低企业转移落地的成本。

三是创新产业跨区域合作模式,在园区托管共建、离岸科创中心、离岸转化孵化、科技金融辐射等方面探索新举措新办法,以转出地的优势功能补齐转出地的发展短板。

四是引导承接地耦合协同发展,防止一哄而上、重复引进,强化承接地上下游分工合作,在项目引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载体、应用场景等方面错位协调、形成合力,做到共建产业链共享供应链,合作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

“在推动协作的过程中,关键是要做好利益分享机制。”魏琪嘉强调,这既是重中之重,也是促进产业有序梯度转移的重点所在。

魏琪嘉表示,当前,从模式上看,主要有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对接合作、区域间产业转移合作、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合作这三种对接合作模式,一方面能够加速制造业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另一方面可通过探索构建技术转移体系,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更加高效,技术转移体制机制更加健全,科技成果的扩散、流动、共享、应用更加顺畅。

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两只手”的作用

在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方面,如何更好发挥政府与市场“两只手”的作用?

魏琪嘉表示,政府的职责就是精准施策。具体而言,有些问题是由于突发因素的影响而临时产生的,有些是在工业化进程中必须经历和面对的,还有些则是由于国际环境变化、逆全球化现象抬头的影响所导致的。因此,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实践中,既要打“歼灭战”,聚焦重点,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加速打通堵点,也要打"持久战",把握产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和技术演进规律,着力强化基础能力建设,走稳走好必要的积累过程。

魏琪嘉表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两类重要的驱动力量。因此,发挥市场的作用,具体来看,就是要形成一个有利于各类要素在两类产业之间自由流动、自由切换的长效机制,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给予两类产业同等的引导政策与要素保障支持政策。通过持续塑造公平竞争环境、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培育更多的具有领头雁效应的经营主体,夯实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适时形成一批典型案例,为各地结合实际开展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参考借鉴。优化政策支持方式,提高政策支持的精准性与有效性。在推动两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务实推进与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的对接,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魏琪嘉强调,经营主体要在具体的经营实践中发挥好作用。龙头企业拥有良好的研发体系和雄厚的资金实力,对于实现产业链内部企业协同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应发挥国有资本在产业转型升级、高精尖技术突破、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应对外部风险冲击等方面的“压舱石”作用。同时,顺应市场规律积极培育“隐形冠军”企业,优化支持中小企业在产业链某一环节、具体领域深耕细作的政策体系,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

责任编辑:宋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