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
摘要:《报告》乐观预期,到2035年,我国有望达到人均GDP3万美元左右。更多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技能型劳动者、农民工的收入得到提升;中等收入群体在未来15年超过8亿人。
本报讯 记者张守营报道 近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北京共同发布了《中国式现代化蓝皮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来实现。在中观层面,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攻克关键“卡脖子”技术,提高产业发展能力。在宏观层面,要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释放经营主体活力。
近日,在云南省昆明市举行的第八届中国—南亚博览会上,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绿色能源、低空经济等领域“科技范”十足的展品吸引众多观众参观体验。新华社
《报告》称,2021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2551美元。高收入国家的门槛线是人均GDP达到12695美元,以美国的人均GDP7.1万美元为顶点线,将这个高收入区间五等分,初步实现现代化至少要进入倒数第二档,即人均GDP达到2.5万~3.7万美元,按2.5万美元这个下限算,就要求在未来十几年保持大约年均5%的增长率,还要考虑国内外通胀因素、人民币汇率变化以及人口变化等。
《报告》乐观预期,到2035年,我国有望达到人均GDP3万美元左右。更多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技能型劳动者、农民工的收入得到提升;中等收入群体在未来15年超过8亿人。
同时,人的发展将更全面。《报告》预计,到2025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将提高到11.3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将提升至95%;到2035年,养老、健康服务产业进一步扩大,更多数字化、智能化图书馆、博物馆将丰富人们的生活。按照“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七有”目标,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将不断提升。
在生态现代化方面,《报告》称,随着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幸福感将越来越强。到2025年,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10%,地表水Ⅰ~Ⅲ类水体比例达到85%,重污染天气、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十四五”末,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
此外,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4.1%,湿地保护率达到55%。到2035年,将基本建成全世界保护规模最大、保护生态类型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惠及面最广的国家公园体系。
《报告》同时表示,研究发现,在多个中国式现代化指标中,均出现了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之间差距较大的问题,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主要体现在经济内部结构不协调、地区间发展失衡,以及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全面性不足等。
《报告》认为,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推进高质量发展,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创新发展促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以共享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以协调发展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以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开放发展实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研究还发现,在收入分配公平方面,我国区域间、城乡间、行业间仍存在较大发展差距,直接反映在居民可支配收入高低上,需要继续完善基本分配制度,提高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缩小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并实现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同时,要着力调整收入分配调节制度,特别是要着力优化再分配方式和政策体系。此外,要建立健全公平教育制度,构建全面、公平、容易进入的充分就业体系,完善公平竞争机制和社会流动机制,让每一个公民都可以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实现区域间良性互动和城乡融合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城乡差距。
《报告》称,从一般特征看,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是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这是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从特殊属性看,中国式现代化还需要实现其他现代化道路难以实现的目标,也就面临更大的发展难题,如十几亿人口的共同富裕问题、后发大国的和平崛起问题等,这就必然要求中国探索出既能持续提高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又能攻克更多独有难题的高质量发展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必须通过持续深化改革来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