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构建“一体两翼三支撑”质量提升模式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摘要:广州市市场监管局以质量基础设施为抓手,下大力气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中国发展网讯 刘苗、张熙唯、记者皮泽红报道 全球首张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适航证、全球唯一新能源汽车“灯塔工厂”、新型储能领域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内首个氢燃料电池产业创新联合体、化妆品产业产值位居全国第一。这一系列的第一、首张、唯一,是广州市质量强链工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广州市市场监管局会同有关部门锚定“排头兵、领头羊、火车头”标高追求,积极响应质量强国战略,以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体,以创新和质量为产业腾飞两翼,以政策、资金、人才为质量强链支撑,奋力推进质量强链“广州实践”,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刚刚闭幕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质量基础设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工具。今年初,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印发《关于质量基础设施助力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的指导意见》。广州市市场监管局以质量基础设施为抓手,下大力气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近日,记者随同广州市市场监管局调研组深入企业,探寻质量强链助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密码。
以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体
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全国重要制造业基地,采取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促进产业全链条质量整体提升“组合拳”,全力推动广州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在化妆品产业上,搭建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产学研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助推产业产值超1000亿元,位居全国第一。
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尚品宅配构建“数字化家居共生生态系统”,涵盖十大品类、5000多种产品,带动定制家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融合共生发展。在纺织服装产业上,不断完善上下游产业链产业基础,助力希音连续两年营收破千亿。
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广检集团近两年已带动链内企业400余家次研发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团体标准72项,其中高品质系列32项、新技术新材料15项,提升了质量基础与高质量发展的适配性、引领构建高质高效的产业链和生态圈。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
围绕《质量强国建设纲要》,着力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新型储能等战略性新兴及未来产业上取得突破。
目前,广州生物医药和智能制造装备2个产业集群获评全国优秀,4家企业新增为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亿航智能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获颁全球首张适航证,广汽埃安入选全球唯一新能源汽车“灯塔工厂”,24家企业上榜2024年全球独角兽(位居全球城市第9、全国城市第4),中国十大独角兽广州占2席(希音、广汽埃安)。
在新型储能领域,组建全国首个国家地方共建新型储能创新中心, 是新型储能领域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广东云韬氢能科技有限公司,以前沿技术和创新结合为抓手,构建全国首个氢燃料电池产业创新联合体——“广州市氢燃料电池产业创新联合体”,产业链联合创新推出130kw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关键部件国产化达85%。
科 学谋划与产业发展相适配的质量提升路径,带动全链条质量升级。
因链施策、一链多策,坚持一个一个行业抓、一个一个产品抓,着力突破各产业高质量发展堵点、难点、痛点问题。目前,组织绘制质量图谱24张,形成重点攻关项目清单92项、质量政策工具清单56项,识别和剖析关键质量问题268项。
一方面,大力发挥链主企业的引领作用,推动链主企业将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方法和工具向全产业链延伸。高分子材料作为现代化工业重要材料,是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的物质基础和先导,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科技竞争的关键领域。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公司从构建协同强链机制、打造标准集群等方面集成发力,打造产业链“雨林生态圈”模式,牵引带动上下游企业质量水平提升,共主持参与制订了200项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等先进标准,辐射带动超过1.1万余家企业。
另一方面,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与交流,鼓励上下游企业积极参与产业链质量协同活动,共同构建良好的质量生态环境。新型储能、高端装备制造、高分子材料、定制家居、纺织服装、化妆品等6条产业链被纳入省市场监管局试点。
以创新和质量为两翼
充分利用广州集聚全省70%的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以及中大、华工等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拥有1.3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的雄厚资源优势,持续做强创新策源地,把创新成果及时转化应用到产业发展中,催生更多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持续强化链式思维,紧贴产业链供应链需求,将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等质量要素系统集成到产业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已帮扶1.2万家链上企业解决5200个质量难点问题。
一方面,推动全链协同创新,赋能产业链供应链质量全方位升级。构建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质量攻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全链条创新平台,实施标准比对、技术验证、质量攻关。同时,将企业的创新成果和先进技术纳入标准之中,全面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
在新材料领域,研发核心元器件IGBT(绝缘栅双级晶体管)使用的生物基高温尼龙材料,具有成本低、加工性能优越、碳足迹下降21.6%的显著优势,量产已达万吨。
在新型储能领域,聚焦技术难点、痛点,形成6项国际领先的创新成果。主持、参与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21项。
在智能装备领域,机器人减速器传动精度和冲击寿命提升50%、精度寿命提升3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有206项标准获得企业标准“领跑者”称号。高端装备领域主导、参与制定国际标准9项、国家标准115项。
另一方面,强化全链质量管控,助力产业链供应链产品迭代升级。把服务站建在产业链上,围绕重点产业链建成线上线下站点35个,提供滴灌式精准服务。同时,推动链主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联合专业技术机构,共同组建质量技术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
智能家居服务工作站成功破解家居智能化研发技术瓶颈,语音识别准确率达98.4%,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南方电网牵头打造国内首个规模化的质量技术创新生态圈,助力提升新型储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开展“提质助优强链”行动,引导300多家企业实现“弯道超车”,被帮扶企业出口增加额达到数十亿元,产品合格率也提升至95%以上;金发科技牵头联合高分子材料企业开展产业链协同,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68家,其中专精特新企业65家、“独角兽”企业11家。
优化政策供给,提升质量政策引领力。着眼制造业当家、新型工业化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先后出台《广州市构建“链长制”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广州市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广州市质量强市建设实施方案》《广州市标准化发展实施纲要》等政策文件,明确质量强链目标、任务和重点。同时,树立“产业友好型”理念,对企业无事不扰、有呼必应、有需必供,出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条例和产业版营商环境改革举措,全面推行产业链首席服务官制度,为企业提供全流程服务,广州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排名全国前列,世界500强企业增加到6家。
加大财政投入,提升质量资金保障力。坚持完善质量激励机制、加大质量强链经费投入、强化质量建设金融服务供给“三管齐下”,设立质量工作资助资金,对获得各级政府质量奖的组织和个人给予质量工作资助资金;将质量强链扶持经费纳入市财政预算,投入2800万元用于支持企业技术创新、质量改进和品牌建设,投入440万元扶持新型半导体材料和高端装备两条产业链;推出“穗质融”质量金融服务,为企业提供期限更长、额度更大、利率更低、审批更快的信贷支持,2023年企业使用信用担保额度达304亿元。
加强人才培育,提升质量人才支持力。注重构建多层次、宽领域的人才方阵,依托在校大学生数量全国第一(165万)、本专科学校数量全国第二(84所)的资源优势,持续放宽人才落户条件,降低人才落户门槛,为推进质量强链夯实人才储备;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大力培养和引进“高精尖缺”产业领军人才和领军团队,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人才引擎;全面推行产业链首席质量官制度,全力打造质量专业人才队伍,为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提供人才保障。目前,广州共集聚诺贝尔奖获得者6人、两院院士77人;广汽动力总成自主研发团队、南方电网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研发团队等4个团队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拥有6400多名首席质量官,数量居全省第一。
广东新型储能国研院检测中心副总经理卢启付在质量强链经验交流现场推进会上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介绍,他们组建了全国首个国家地方共建新型储能创新中心,通过深化改革打造规模化质量创新生态圈和质量基础设施建设高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覆盖了85%以上的国家级创新平台,辐射广东省1.8万余家新型储能上下游企业,打造了国内首个具有极强生命力、充满活力的新型储能新质生产力集群。针对新型储能技术路线丰富、产品更新迭代迅速、市场规模高速增长等特点,总投资27亿元,打造集“研发测试-中试验证-检测认证-实景验证”于一体的质量技术支撑体系,全链全方位开放共享,支撑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广东新型储能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是创新中心运营主体,在新型储能质量强链中扮演“链主”角色,是整个质量创新生态圈的核心。通过发挥链主企业的引领作用,在最广大范围内构建新型储能质量创新生态圈。作为链主企业,广东新型储能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牵头开展新型储能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试点工作,积极开展质量管理创新实践。第一、发挥链主企业需求牵引作用,与上下游企业建立业务互联、资源互享、质量互促的协作机制,建立全国首个“广东省新型储能质量技术创新联合体”,并获得广东省市场监管局授牌。以创新联合体为抓手,开展产业链质量管理水平联动提升工作。加强产业链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升级,增强全产业链竞争力。推动先进质量理念、质量管理模式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引导链上企业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提升整个产业链质量创新和保障能力。开展链上中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与技术改造诊断,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实施产业升级换代,补齐质量管理发展短板。第二、利用广东省新型储能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基地场地资源,在广州、惠州两个地市同步建设国家新型储能质量提升培训基地,支持多样化的培训、教学、研讨、交流需求,为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质量管理人才保障。
据悉,国家地方共建新型储能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储能中心”)是2023年11月21日,由国家工信部正式批复,同意广东新型储能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组建储能中心,标志着新型储能领域唯一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落户广东,储能中心是我国第一家由产业应用侧企业牵头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在座谈会现场,华新园总经理谢泽帆也介绍了相关情况。据悉,目前入驻企业600家,培育168家高企;84家专精特新企业;10家百家新锐企业;各类独角兽12家;后备科技中小企业超200家)。 近几年,园区正加快品牌建设,共建设运营拓展至4个园区,集中在黄埔区和中新知识城。
华新园是广东战略新兴产业基地,新材料企业的集聚效应和发展态势显著。新材料企业集聚效应显著。华新园在黄埔区科学城目前共运营2个园区(总部+分园),入驻企业超过600家,企业总产值128亿;其中新材料企业超300家,占比53%。通过专业精准的滴灌式运营服务,已累计培育已上市企业4·家、潜在独角兽11家、专精特新企业9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5家)、高新技术企业192家等。2023年,华新园还被认定为全省唯一有机高分子材料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运营管理单位,是广东的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和新材料产业集群。
新材料产业集群整体发展态势良好。新材料产业集群企业的整体基础好、质量高。新材料企业高企64家、专精特新2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3家)、创新型中小企业41家、规上企业75家。新材料产业集群的产值稳步增长;2023年的新材料企业总产值约56亿;预计2024年产值约65亿,年均增速约15%。在当前经济下行的情况下,拥有核心技术的高端新材料企业(例如解决卡脖子技术,专注国产替代材料的),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新材料产业集群有较强的技术创新性。集群有5个国家级企业技术创新平台、27个省级技术创新平台、4个院士工作站。整体年研发投入超10%;年专利申请量超200件;参编国家级标准、行业标准等超70项。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