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中国进出口表现超预期 下半年外贸有望稳健发展
摘要:张建平认为,我国持续推出出口退税、跨境电商发展鼓励、普惠金融支持等措施及自贸试验区和自贸港建设,在促进外贸便利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报记者 | 季晓莉
近日,海关总署发布我国2024年上半年外贸“成绩单”,贸易规模再创新高。中国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经济体之间贸易持续增长,不仅令全球贸易增长更具韧性,也为全球经济延续温和复苏态势奠定基础。
上半年外贸数据持续向好,超出市场预期
据海关统计,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1.1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1%,贸易规模再创新高,季度走势持续向好。其中,出口12.13万亿元,同比增长6.9%;进口9.04万亿元,同比增长5.2%;贸易顺差3.09万亿元,扩大12%。
按美元计价,上半年,我国进出口总值2.98万亿美元,增长2.9%。其中,出口1.71万亿美元,增长3.6%;进口1.27万亿美元,增长2%;贸易顺差4350亿美元,扩大8.6%。
从贸易规模看,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首次在历史同期突破21万亿元大关。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6.1%,其中二季度增长加速至7.4%,比一季度和去年四季度分别高出2.5个和5.7个百分点,进一步稳固了外贸的积极趋势。
从贸易方式上看,一般贸易上半年进出口额为13.76万亿元,同比增长5.2%,占外贸总值的65%,出口8.01万亿元,增长8.5%,成为拉动外贸增长的主要力量,体现了产业链延伸和附加值提升的趋势,反映出我国外贸转型升级成效显著,以一般贸易为代表的高质量贸易模式正在成为主流。同时,加工贸易和保税物流进出口也分别增长了2.1%和16.6%,加工贸易出口下降1.3%,保税物流出口增长13.2%。加工贸易实现由负转正,表明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供应链中依然有较强的韧性和调整能力。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认为,上半年中国面临的外贸形势压力很大,主要原因是今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不乐观。3月份,中国进出口总额出现同比下降1.3%的情况。因此,上半年货物进出口创出同期历史新高,二季度增长7.4%,超出市场预期。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表示,上半年进出口增速逐季加快,二季度较一季度和去年四季度均有显著提升。这一趋势表明,随着国内经济回升向好以及全球经济复苏步伐加快,我国外贸活力不断释放,增长动能持续增强。特别是二季度,在全球供应链及市场需求回暖双重推动下,中国外贸展现出更强的增长潜力。
与新兴市场国家之间贸易增长,降低风险冲击影响
从贸易伙伴上看,上半年,东盟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我国与东盟贸易总值为3.36万亿元,增长10.5%,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5.9%;欧盟为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我国与欧盟贸易总值为2.72万亿元,下降0.7%,占12.8%;美国为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我国与美国贸易总值为2.29万亿元,增长2.9%,占10.8%;韩国为我国第四大贸易伙伴,我国与韩国贸易总值为1.13万亿元,增长7.6%,占5.3%。同期,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计进出口10.03万亿元,增长7.2%,其中,出口5.62万亿元,增长8.4%。
联合国贸发会议最新《全球贸易动态》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大型发展中经济体的强劲表现成为拉动贸易复苏主要动力。中国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经济体之间贸易持续增长,有助于推动全球贸易流量的增加,增强全球经济韧性,降低有关风险冲击带来的影响,减少供应链中断的风险,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稳定的供应保障。
中国已连续多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中非贸易的稳定增长有力地促进了非洲经济的复苏和发展。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分析报告指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实施是亚洲经济相较于其他区域更为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
中国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合作除了传统商品外,也涉及新能源、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这促进了相关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为中国企业提供新的市场机会和创新灵感,进而推动全球经济向更加可持续、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机电船舶出口表现突出,外需改善是重要支撑
从商品类别来看,机电产品的出口表现突出。上半年我国出口机电产品7.14万亿元,增长8.2%,占我国出口总值的58.9%。其中,集成电路、汽车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是主要出口商品,增长率分别为25.6%、22.2%和10.3%。集成电路出口金额突破5000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5.6%,超过汽车出口的增幅。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新闻发言人高士旺近日表示,机电产品出口增长由多重因素促成,外部需求改善和国际补库存是重要支撑,周期性行业复苏与上行、新技术新产品导入等因素刺激了部分行业需求释放,我国机电行业供应链韧性和完整性有助于稳定和提升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
在众多出口商品中,还有船舶的出口表现也极为抢眼,上半年出口同比激增91.1%,这一增长率在所有重点商品中独占鳌头。今年上半年中国船舶出口大增的主要原因,在于全球船队更新换代需求的增长。根据东吴证券报告,全球船队平均船龄达到13.7年,预示着船舶更新替换高峰的到来。而中国船舶制造业的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均全球领先。
稀土、肥料等部分商品出口金额出现了下降,但出口数量并无明显下滑,尤其稀土出口数量较去年同期还增加了10.9%。因为受下游需求增长不及预期等市场供求关系因素影响,稀土产品价格大幅下降,导致出口金额下降。
下半年外贸面临形势仍复杂,但总体可控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亚东近期表示,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形势仍然比较复杂,这主要表现在外需增势并不稳固,主要市场补库存力度和持续性有待观察,加上地缘政治、贸易壁垒、航运价格等干扰因素增多,企业接单履约仍面临较多不确定性。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认为,主导当前贸易的核心因素有两种,一是决定竞争力的成本效应,二是决定风险的脱钩效应。过去十年中,虽然脱钩效应持续加剧,但中国出口的成本效应更巨大,价格变化幅度最大产品种类包括汽车、计算机、机电等,这些产品的价格变化首先来源于技术进步。未来,中国企业要在把控能力、自主性、成本效应等方面下更多的功夫。
商务部对外贸易研究所所长梁明在CMF宏观经济论坛热点问题研讨会上表示,美国加征关税从总体上来讲对我国有影响,导致中美贸易额占比持续下降。但就目前调高的关税来看,缩减的部分豁免导致额外的效应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大,总体是可控的。通过采取积极的贸易政策,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可以抵消一部分美国加征关税的影响。
张建平认为,我国持续推出出口退税、跨境电商发展鼓励、普惠金融支持等措施及自贸试验区和自贸港建设,在促进外贸便利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高度重视外贸大省在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中的作用,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尽管全球经济发展的活力以及市场的需求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例如欧元降息和美元的加息周期的影响,以及美国和欧洲对我国新能源汽车等部分相关商品加征关税等贸易政策变动,但我国外贸的增长潜力依然值得期待。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