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江补汉为南水北调后续工程树立标杆
摘要:在距离出口段200多公里的引江补汉工程3号平洞综合加工厂内,数控钢筋切割、套丝弯曲和钢拱架自动化生产设备正有序开展流水作业。
引江补汉出口段工程远眺。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供图
余璐 本报记者 | 成静
炎炎夏日,引江补汉工程出口段主隧洞施工现场,洞内三臂凿岩台车破岩凿壁穿行,洞外数字孪生智能建造中心的大屏上数字模型同步演示。在距离出口段200多公里的引江补汉工程3号平洞综合加工厂内,数控钢筋切割、套丝弯曲和钢拱架自动化生产设备正有序开展流水作业。
荆楚大地,群山连绵,一条条隧洞向着大山深处掘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首个开工项目引江补汉工程建设进度条再度刷新,工程主隧洞掘进已突破2000米,沿线15条施工支洞掘进已超9000米,10台TBM(隧道掘进机)全面开始生产制造,工程标准化建设和智能建造全速推进。
2022年7月,引江补汉工程开工建设。两年来,中国南水北调集团聚焦办好“国之大事”,建好“大国重器”,全力建设“安全、精品、绿色、智慧、阳光”引江补汉工程,实现全面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开局。
坚守安全底线 建设“安全工程”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福祉,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引江补汉工程是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的重要标志性工程,从长江三峡库区引水入汉江,全程采用隧洞输水,输水线路总长194.7公里,多年平均调水量为39亿立方米。工程建成后,将连通三峡水库和丹江口水库,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更充沛。工程具有大埋深、长线路、大洞径等技术特点,需面对“高地应力、高水压、高岩石强度,断层多、地下水多、软岩多”等地质难点。如何筑牢引江补汉工程建设安全防线,是建设者们的“必答题”。
“导流渠水位超过20年一遇,由于进水口堵塞,水位不断上升,即将漫过挡水墙,冲向竖井平台,情况紧急,现已启动项目应急预案,请指示!”5月10日,一场防汛应急抢险救援综合演练在湖北省保康县土建5标10号竖井上演。
“本次应急演练程序完整,救援过程措施得当,有效检验了应对突发安全险情的综合处置能力,为项目后续施工提供了坚实安全保障。”引江补汉工程建管二部质量安全处处长于泽刚说。
通过预演以演促训、以练应战,确保工程现场的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可控,这是江汉水网公司提高“四预”能力,保障工程建设安全的一个缩影。如今,针对大规模的钻爆法施工,逐渐形成了隧洞掌子面施工管理的标准化工艺工法;安全管理“红黄白绿牌”制度在引江补汉工程建设现场推行,安全生产的良性管控态势明显;工业机器人“上岗”、工程物料识别智能管控、信息化实验室智能建造,有了科技赋能,工程建设不仅大大提高了效率和质量,也从根源上保障了安全生产,有效防范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坚守了安全底线。
坚持样板引路 建设“精品工程”
引江补汉工程是南水北调后续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建设“精品工程”,是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有力实践。
“我们的施工质量过硬,获得了江汉水网公司颁发的一张‘绿牌’!”在江汉水网公司举办的施工质量首件制示范质量观摩交流活动现场,土建4标质量负责人陈佳兴奋不已,“我们的8号平洞隧洞仰拱及衬砌施工被评为‘首件工程’。”
江汉水网公司质量安全部副主任韦国虎介绍,“首件工程”是指标段内最先开工、工程量较大且工艺工序具有推广价值,能够对后续同类工程起到引领作用的工程。首件工程认可制是工程质量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首件工程认可制的实施,将工程质量的事后检查把关,转向对质量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
“我们全面推行首件工程认可制,坚持首件评估,样板引路,以标杆建设引领工程全线规范化标准化,推进智能建造,初步构建起完备的建设单位负责、监理单位控制、设计和施工单位保证以及政府监督相结合的工程管理体系。”韦国虎说。
黄河设计研究院监理工程师应敬浩对此表示,“我们从一开始便严格落实首件工程认可制。”他举例道,以土建4标8号平洞首仓混凝土样板引路,指导混凝土浇筑不断向标准化方向迈进。同时,从首仓的问题中分析原因,总结经验,第二仓混凝土质量大大提高,浇筑时间比第一仓缩短9个小时。
如今,江汉水网公司先后推出10号混凝土路面、8号仰拱施工等一批样板工程,在全线起到示范作用。此外,在建设“精品工程”的过程中,江汉水网公司还通过组织各参建单位签订年度质量责任书,以网格化、清单化管理,以合同为准绳,以激励约束考核为手段,强化履约管理,极大提高现场质量管理水平。同时,坚持“原材料质量过硬、加工工艺先进、生产过程绿色、管理手段规范、产品精工制造、经济效益可期”的理念,建设工厂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综合加工厂,有效保障工程质量,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
坚持生态优先 建设“绿色工程”
引江补汉工程地处鄂西山区,山高林密,河流交织,工程下穿多个生态敏感区,沿线有多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生态保护红线。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共生,是引江补汉工程打造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建设标杆的前提。
两年来,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指导江汉水网公司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引江补汉工程规划建设运营全过程中,努力实现高端化、绿色化发展,着力打造现代生态水利工程样板。
走进位于三峡坝区取水口的引江补汉工程宜昌段,工区里车来车往,与印象中施工现场的“脏乱差”不同,视线所及整洁清爽。引江补汉工程建管一部主任万连宾介绍,取水口处于三峡坝区及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这给工程建设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水环境防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环境保护制度,将环保设计与周边地形地貌充分融合,围绕生态保护、节能降碳、污染防治、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等方面,努力从源头设计上打造具有南水北调特色的绿色生态工程。”万连宾说。
为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江汉水网公司编制了引江补汉工程环境保护总体设计报告,提出总体布局、实施时序、投资安排和环境保护“三同时”管理方案。此外,把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对施工单位的考核内容,也是建设绿色引江补汉工程的“制胜法宝”。
表土剥离和堆存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之一,推行表土剥离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是加强环境保护、减少水土流失的主要手段。引江补汉工程建管二部工程处副处长张少佳说:“我们严格控制施工扰动范围并及时开展环境监测工作,通过对表土剥离、运输、堆存、回覆等实施全过程管理,在各标段做到‘边剥离、边保护、边利用’,同时动态监测水土流失情况,既提高了表土资源的利用率,又进一步防治了水土流失,实现了双赢的局面。”
走进施工现场可以看到,洞口边坡及时进行客土喷播、养护;进场道路沿线植被恢复施工如火如荼;拌合站、加工厂、项目营区等临建设施与周围环境深度融合为亮丽的风景线。江汉水网公司深入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开展文明施工标准化建设、“样板工区”和“生态示范项目”创建,鼓励使用绿色施工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等“四新”技术应用,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引江补汉工程建设始终,推动实施全过程绿色建造,协同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擦亮绿色工程名片。
推进智能建造 建设“智慧工程”
引江补汉工程是我国在建长度最长、洞径最大、一次性投入超大直径TBM设备最多、洞挖工程量最大、引流量最大、综合难度最高的长距离引调水工程。两年来,针对工程特点和难点,中国南水北调集团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推进数字孪生南水北调建设,指导江汉水网公司深入开展科技攻关。作为水利部首批数字孪生先行先试中唯一一个全生命周期的试点工程,数字孪生引江补汉工程已初步建成1.0版,“面向数字化交付的工程建设管理系统”成功入选水利部数字孪生建设典型案例。
在引江补汉工程数字孪生智能建造中心,大屏上正实时显示工程建设的各项数据:安乐河施工区主隧洞内目前共有6名工人,分别距离洞口880米、520米;主隧洞已掘进2062米。引江补汉工程建管三部工程处向志鹏说,引江补汉工程建设线路长,开工面多,如果想了解任何掌子面的建设进展,打开数字孪生智能建造指挥中心系统就能看到,大大提高了工程建设管理效率。
这是引江补汉工程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局”目标,加强施工现场管理的生动展现,也是江汉水网公司强化数字赋能、推进智能建造的缩影。两年来,江汉水网公司以打造数字孪生引江补汉工程为目标,扎实推进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打造可以复制推广的新时代智慧水利工程样板。全面引进大型机械配套作业、综合加工厂、智能拌合站、信息化实验室等智能建造技术,切实发挥科技力量。
“下一步,江汉水网公司将狠抓科技创新,强化数字赋能,着力提升科技引领保障能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开展高富水断层破碎带超前灌浆、超前地质预报精度提升、TBM防卡机等重大施工技术研究,为隧洞快速、安全掘进做好技术支撑,着力推进数字孪生引江补汉工程建设,着力打造新时代智慧水利工程样板。”江汉水网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高必华说。
责任编辑: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