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经 正文

融资增信新模式提高优质企业融资便利性

2024-06-18 11:10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摘要:近期,市场监管总局会同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开展质量融资增信工作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过加强制度设计,引导全国广泛开展质量融资增信工作,赋能企业质量提升,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柴洁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 记者 | 潘晓娟

“中国人民银行高度重视质量融资增信工作,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包括质量效益型企业在内的各类民营、小微企业融资支持力度。”6月14日,在市场监管总局举行的第二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市场司副司长车士义介绍说,从数据来看,截至今年4月末,民营经济贷款余额超过66万亿元,前4个月增加3.3万亿元;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超过33万亿元,前4个月增加2万亿元。

近期,市场监管总局会同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开展质量融资增信工作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过加强制度设计,引导全国广泛开展质量融资增信工作,赋能企业质量提升,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田世宏在发布会上指出,质量融资增信是指以企业具备的质量能力、资质等质量要素为依据建立的增信机制,旨在为具有较高质量效益水平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一些地方实践中也称其为“质量贷”或“质量融”。

田世宏表示,质量融资增信工作,是质量和金融协同联动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的一项创新举措。该机制从融资增信供给侧看,帮助金融机构破解质量信息不对称难题,降低融资风险;从融资增信需求侧看,融资增信新模式能够帮助企业尤其是优质中小微企业,突破原有的传统贷款方式,开辟通过质量要素融资增信的新路径,提高优质企业融资的可得性、便利性;从融资增信供给和需求的适配看,充分发挥了质量与金融工具的组合作用,让质量要素信息架起连接广大企业和各类金融机构的桥梁,让优质企业找得到金融机构,让金融机构对接得到优质企业,提高金融服务的精准性和满意度。

“目前,质量融资增信工作尚处于发轫阶段,主要集中在部分省份和一些城市的‘点’上,还未在全国‘面’上蓬勃开展,并且存在融资规模较小、参与金融机构数量不多等问题。”田世宏表示,三部门联合制定出台《通知》,通过加强制度顶层设计,引导全国各地广泛开展质量融资增信工作,更好更全面地赋能企业质量提升,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车士义表示,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围绕企业融资需求特点和金融机构业务实际,从政策引导、资金支持、部门协同、效果评估等四个方面持续发力,形成工作闭环,提升工作实效。

在政策方面,引导金融机构落实落细《通知》相关要求,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和利用质量融资增信要素,优化信贷评价和风险管理模型,创新开发相关产品和服务,提升企业融资的可得性和便利性。同时,考虑到大部分企业是民营和小微企业,将继续推动落实好金融支持民营经济25条举措,加大对具有较高质量效益水平的民营和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

在工具方面,在支农支小再贷款等长期性工具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还创设了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碳减排支持工具和科技创新再贷款等阶段性工具,对银行机构发放相关贷款给予低成本资金支持。近期,中国人民银行新设立了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专门用于支持科技型企业、重点领域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符合再贷款报销条件的质量效益型企业贷款也可以享受政策支持。

在部门协同方面,支持企业融资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金融管理、行业主管、财政等部门同向发力、形成合力。质量融资增信就是一种积极探索,通过共享市场监管部门掌握的企业质量信息、探索将质量融资增信业务纳入政府性融资担保范围、提供贷款贴息等,有利于形成市场化、可持续的业务模式,实现银企“双赢”。

在效果评估方面,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持续对金融机构服务民营和小微企业的效果进行评估,帮助金融机构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同时,鼓励人民银行各分行、各金融机构加强政策宣传、总结推广典型经验,为质量效益型企业融资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刘丹阳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