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绵阳市深化协调联动,“五聚力”系统推动县域经济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摘要:聚力机制与评价协同发力,强化县域经济发展顶层设计;聚力园区与乡镇双轮驱动,筑牢县域经济发展工业支撑;聚力人口与功能集成叠加,释放县域经济发展内需潜能;聚力宜居与宜业相得益彰,提升县域经济发展农业效益;聚力资源与要素综合保障,激活县域经济发展强劲动能。
中国发展网讯 近年来,四川绵阳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始终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坚持创新引领,持续锻长板、补短板,有力推动县域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2023年,县域范围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达81.7%,近4/5的县进入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监测前60位,有力促推绵阳在全国城市地区生产总值百强榜中两年从92位跃升到77位,为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夯实底部支撑。
聚力机制与评价协同发力,强化县域经济发展顶层设计
绵阳直面县域经济发展的短板弱项,健全机制、优化措施,系统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强化政策支撑。在全省率先成立指导县域经济发展的专职机构。制定出台《关于实施“六大行动”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从产业培育提速、城乡建设攻坚等方面提出27项具体工作举措。先后制定《关于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推动县域经济突破发展20条措施》等文件,从强化产业支撑、强化要素保障等四方面细化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市领导联系指导县(市、区)机制,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二是创新绩效评价。因地制宜采取统一指标体系和区域差异化权重相结合、客观指标为主和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方式,创新建立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办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突出和进步显著的县(市、区)给予奖励,极大促推全市抓县域经济积极性和成效,2023年全市县均地区生产总值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17亿元,三台县连续5年获评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涪城区、江油市分别居2023全国百强区县第59名、第89名。
聚力园区与乡镇双轮驱动,筑牢县域经济发展工业支撑
绵阳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主引擎,以县域园区为载体做强县域工业,同时激励有条件的乡镇开展项目招引、促进产业发展,推动县域工业集群发展。一是深入实施“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强化县域园区主导产业布局,制定支持园区发展的“1+1+N”政策体系,开展承载能力提升、优势产业集聚等七大攻坚行动,每年安排2亿元财政引导资金支持各县域园区产业向“专精特优”方向发展。同步实施“产业强链补链延链”行动,推进传统产业“智改数转”,促进新兴产业韧链强群。2023年,8个县域园区主特产业产值占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89.6%,县域规上“专精特新”企业产值占全市比重达70%,累计培育市级特色(专业)园区10个。涪城区连接器、江油市特冶新材料2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二是创新开展乡镇抓产业促推高质量发展激励试点。遴选经济实力较强的乡镇进行试点,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聚焦产业发展、财税金融等方面出台九条激励措施,落实每年3亿元资金保障。创新编制使用,支持乡镇机构满编运行和县域内跨区域跨层级调整编制,编制使用率由87%提升至98%。开展闲置宅基地、农房盘活利用改革,累计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农房1564宗、48万平方米。制定试点乡镇地区生产总值核算方案(试行),精准核算乡镇主要经济指标数据。2023年,39个试点乡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63.52亿元、增长9.4%、高于全市1.4个百分点,市县级税收净入库39.7亿元、增长39.3%。6个镇获评省级“百强中心镇”。三是鼓励推进协同发展。鼓励县域加强区域合作共建飞地园区。针对平武县属重点生态功能区,受主体功能区规划、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和工业发展受限等现实情况,推动绵阳高新区与平武县合作共建飞地园区,厘清双方权责界限,明确管理、核算和利益共享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目前园区已入驻企业139家,其中规上企业46家,2023年实现产值突破18亿元、税收9200万元。
聚力人口与功能集成叠加,释放县域经济发展内需潜能
绵阳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把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县城集中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相融合,充分释放内需潜能。一是壮大县城发展能级。实施县城精修细补十项民生工程,2023年更新燃气、供水、排水管道超1400公里,累计实施改造县城老旧小区1549个,县城功能品质大幅提升。开展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入选国省级完整社区建设试点4个,新创建省级城乡社区治理试点示范镇(街道)4个、社区14个,极大提升县城吸引力,2023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54.29%提高到56.01%,城镇人口超275万、城区人口超161万,11万农村人口落户城镇。二是推动服务业提档升级。深入实施服务业赋能融合计划,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2023年县域内规上服务业企业新增入库162个、限额以上商贸企业新增入库448个。持续开展“城市形象推广、产业项目推介、特色产品推销”三推活动,2023年以来开展“绵品出川”活动14场。创新消费场景,推动县域消费提质扩容,2023年举办促消费活动600余场次,统筹发放消费券超8000万元,撬动消费超500亿元。打造绵州里等特色街区10个,推动安州区、梓潼县服务业增加值突破百亿元,全市百亿级区县增至7个。三是提升公共服务实力。围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持续提升县城公共服务。深入实施优秀教师轮岗、优秀校长培育“双优”工程和优质学校领办、优质资源共享“双优”计划,2023年以来共交流优秀校长、教师1318名,培育优秀校长171名。创新实施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一次挂号管三天”等改革举措,累计互认结果惠及33万人次、为患者节省医疗费用4600余万元,义诊服务群众超73万人次。出台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试点等政策,支持农民工集中的产业园区等发展宿舍型保障性租赁住房,累计保障非户籍家庭近1万户。
聚力宜居与宜业相得益彰,提升县域经济发展农业效益
绵阳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附加值,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一是提升综合生产能力。聚焦生猪、粮油、蔬菜三大优势种业,建成四川唯一的国家区域畜禽(生猪)种业创新中心,2023年出栏生猪385.3万头,常年存栏原种猪3万头、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全市杂交水稻制种规模达9.7万亩、居四川第1,杂交油菜制种面积2.6万亩、居四川第2,安州区、三台县、梓潼县等3个县(区)被认定为国家级制种大县、数量占四川30%;游仙区建成四川唯一的国家级区域性蔬菜良种繁育基地。二是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力推进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和区域性农产品集中加工区建设,县域内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5个、首批“天府粮仓”精品品牌名单2个。升星晋级省级现代农业园区5个。三台县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园区,江油市入选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北川苔子茶复合栽培系统被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三是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通过做精特色IP、做实融合发展、做强基础支撑,推动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整合资金20亿元推进“乡村振兴八大专项行动”,培育壮大农村特色产业,培育省级示范村50个。以石椅村片区农文旅融合发展为引领带动推进全市农文旅深度融合,石椅村2023年游客接待40.17万人次、旅游收入5036.78万元,均实现翻番,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用好梓潼“两弹一星”博物馆、北川抗震救灾纪念馆等优质文旅资源,举办江油李白故里文化旅游节、平武王朗白马风情节等特色文旅活动,西羌画韵、伊珎羌绣2件旅游商品被文旅部选为“中国礼物”。
聚力资源与要素综合保障,激活县域经济发展强劲动能
绵阳统筹抓好“硬设施”和“软环境”,提升对县域经济支撑保障能力。一是精准放权赋能。出台“人才十条”“金融十条”“科创十条”,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设立10亿元科技创新资金、10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3亿元人才股权投资基金,组建全省首家国有人才集团,近两年为县域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超5.2万名。推出四川首个农房资产信贷金融产品—“农房增信贷”,为农户提供最高不超过300万元的免抵押免担保纯信用贷款,已累计授信农户1.4万户,授信金额40亿元以上,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金融活水。二是夯实基础设施。实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三年行动,加快建设现代农田灌溉水网体系,累计开工项目148个,新增和恢复灌面23.37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425.9万亩。加强县域对外开放通道建设,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连续两年居四川第1位,通车总里程在四川地级市中率先突破70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深入实施乡村运输“金通工程”,153个乡镇和1804个建制村实现100%通客车。三是优化营商环境。打响“有需必应、无事不扰”品牌,市、县两级线上搭建“微信服务群”29个、覆盖3400余家企业,“四大班子”领导和主要部门一把手全天候在线听取意见、解决问题;线下常态化举办“优化营商环境面对面”座谈会,开展“解难题促发展·千企大走访”活动,累计解决问题1万余个。在四川率先成立市、县两级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召开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兑现惠及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政策措施,营造尊商重企浓厚氛围。在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中心设置惠企助企专窗,按照“一窗受理、分类流转、部门办理、统一反馈”的运行模式,让企业只进“一扇门”、办成所有事。(李平贵)
责任编辑: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