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发展“火车头”新征程再添新动力
图为天津滨海新区经开区。滨海新区区委宣传部/供图
本报记者 | 成 静
在我国辽阔的版图上,有这样19个区域,它们排布严谨有序,让整个版图犹如一盘胜券在握的棋局;它们规划错落有致,让整个国家犹如一座匠心独具的园林。这19个区域就是国家级新区。从上世纪90年代初设立的上海浦东新区,到2017年4月设立的河北雄安新区,19个国家级新区作为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平台,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协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如今,国家级新区的发展踏上了新征程。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了《促进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建设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新征程上,如何促进高质量发展,发挥带动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作用,交出令国家和人民满意的“答卷”?本报记者采访了几个国家级新区的负责人和相关专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究。
构建产业高地
做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者”
“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习近平总书记3月5日下午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黑龙江期间提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哈尔滨新区始终牢记嘱托,努力探索新时代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哈尔滨新区党工委副书记黄明瑾说,近年来,哈尔滨新区通过攻关核心技术、培育创新主体、建设开放型创新平台、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等方式,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新体系。“目前,哈尔滨新区集聚省级以上孵化器达32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6家、众创空间4个,全区院士工作站增加到18个,攻克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30余个,就地转化科技成果243项,已成为全省集聚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孵化经济群。”黄明瑾说。
走进位于湖南湘江新区的湖南湘投金天钛金属股份有限公司产业车间,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工人们熟练地操控着设备。生产线上,一卷卷钛原料经过精密加工,逐渐蜕变为熠熠生辉的钛及钛合金的卷、板。这些高品质产品将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舰船、化工、核电等领域,产品遍布全球各地。
“湘江新区坚持以创新引领、以改革赋能,用科技改造现有生产力、催生新质生产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长沙市委副书记、湖南湘江新区党工委书记谭勇告诉记者,湘江新区采取了三大举措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一是构建具有新区特色和优势的“2+4+N”现代化产业体系,并指导支持各个园区、片区错位发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加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当好全省科技创新先锋,“以新提质”催生新质生产力;三是发挥国家级新区先行先试优势,以“改革开放”赋能新质生产力。
“湘江新区直属区2023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当年地区生产总值的8%,远高于国家、省市平均水平。”谭勇说。
目前,国家级新区科技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已成为我国重要创新策源地。例如,上海浦东新区的张江高科技园区和广州南沙新区的南沙科学城高水平承担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任务,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落户四川天府新区。
同时,国家级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也不断培育壮大,成为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数据显示,湖南湘江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0.8%;重庆两江新区已形成汽车和电子信息两个2000亿级支柱产业,累计引进航空航天产业链企业共计139家,产业规模35亿元;陕西西咸新区2018年以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速达16.3%。
“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国家级新区具有三方面突出优势。”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区域政策室主任李晓琳说,一是技术革命性突破能力强,二是科技创新转化能力强,三是改革创新能力强。
“新征程上,要充分发挥国家级新区科技资源集聚优势,多举措推动科技创新,提高跨区域协同创新水平,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高地。”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研究员王海潮表示,同时要巩固提升新区千亿级及主导产业竞争优势,积极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大对中西部和东北新区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使新区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引领区。
勇于先行先试
做体制机制的“改革者”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要有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根本上要靠改革。国家级新区一直是我国改革创新的试验田,不断探索创新举措,为其他地区形成有效示范。2013年,全国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光荣使命和重大任务就是落在上海浦东新区,诞生了一大批创新性改革举措。持续深化改革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有利于新区释放各类要素活力、优化调整生产关系,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塑造良好的环境。”李晓琳这样阐释国家级新区肩负的改革重任。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对国家级新区来说,改革一直是个“进行时”,“永远在路上”。
2022年6月25日上午,优化湖南湘江新区管理体制动员大会在长沙召开。此次会上宣布了一个决定:重新组建湖南湘江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作为湖南省委、省政府派出机构,委托长沙市委、市政府管理。长沙市岳麓区委、区政府与湘江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实行区政合一的运行方式。随着改革一步一步向前推进,湖南湘江新区、长沙高新区、岳麓区创造性地实现了“三区合一”。
谭勇表示,“三区合一”是破解发展梗阻和体制障碍、推动湘江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务实之举。“三区合一”后,不仅使湘江新区的空间、平台变大了,而且使湘江新区从单纯的经济功能区变成了“区政合一”的综合功能区,加之省市赋予完整的市级和部分省级经济权限,湘江新区经济发展的自主权也更大了。
如今,湘江新区的实力更强了,形象更美了。“湘江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1602.5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超4500亿元,以全省5‰的土地创造了8%的地区生产总值、12%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湘江新区还成为长沙‘山水洲城’的最佳封面、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客厅’,形成了‘湖南品质看长沙、长沙品质看新区’的品牌效应。”谭勇说。
成立于2009年的天津滨海新区,是我国第二个国家级新区。在十几年的不断改革创新中,高质量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此同时,滨海新区的改革还在不断推进。在近期的改革先行先试中,有一项令天津滨海综合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武晓庆印象深刻,那就是2023年初滨海新区出台的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春笋行动”。
2023年2月,滨海新区区委、区政府制定出台《滨海新区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春笋行动”实施方案》和《滨海新区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厚植民营经济发展沃土,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为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春笋行动”围绕“强化四个体系”,提出了24项重点任务,包括设立每年10亿元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推动民营企业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建立健全政策实施兑现和服务机制等。
“不到一年时间,滨海新区支持民营企业专项资金达到8亿元,共支持民营企业537家,其中有中小微企业309家。‘真金白银’的利好政策取得显著效果。2023年,滨海新区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2108.07亿元,同比增长5.3%,高于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0.7个百分点,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9.1%,同比增加1.7个百分点。实有民营企业178857户,同比增长8.08%。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3家,新增上市民营企业2家。”武晓庆告诉记者。
促进区域协调
做区域经济发展的“领跑者”
在区域协调发展的大“棋局”里,国家级新区是重要的“棋子”。19个国家级新区8个在东部,2个在中部,6个在西部,3个在东北,国家对于它们带动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的期待很高。
2015年4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委联合下发《关于促进国家级新区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2019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国家级新区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行动计划》近日出台,国家级新区在新征程上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路径不断清晰。
对于《行动计划》的出台,李晓琳表示,“十四五”以来,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经济发展的短期矛盾与长期挑战并存。这就需要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以高质量建设为主题主线,在增强国家级新区科技和产业竞争力、扩大有效需求、深化改革开放等方面提速提质提效,从而推动新区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引领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19个新区自创立之初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按照国家赋予的功能定位,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在各自所在的区域内担当着重任。
成立于2010年的重庆两江新区是我国第三个、内陆第一个国家级新区。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印发,为两江新区的发展再添新动能。
重庆两江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许宏球介绍说,两江新区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落实落地。一是扎实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强与天府新区高频互动,共建八大产业旗舰联盟并持续深化合作,集聚头部企业90余家、会员企业600余家。二是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为牵引加快打造内陆开放门户。果园港国家物流枢纽2023年实现货物吞吐量2650万吨、增长4%,开行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超700班次、增长43.9%。三是以现代化产业体系服务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两江新区2023年实现工业投资359.27亿元、增长15.9%,努力在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作为中部仅有的两个国家级新区之一,湘江新区肩负重任。“湘江新区积极对接融入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聚焦岳阳湘阴、湘潭九华两大新片区,一南一北‘比翼齐飞’地服务带动区域协调发展。”谭勇说。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天津滨海新区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深化创新协同和产业协作,高水平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化交通互联和要素互通,高标准打造京津冀最便捷的‘出海口’,深化生态共治和蓝海共享,高品质打造京津冀宜游宜乐目的地,深化政策通用和服务通办,高效能打造京津冀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持续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合作功能区。”武晓庆说。
去年冬天,位于哈尔滨新区的第二十五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因其奇幻的场景和热情的服务“火爆出圈”,受到全国人民的喜爱和追捧。数据显示,哈尔滨新区2023-2024冰雪季期间接待游客数量创历史新高,全区各重点景区景点接待游客约398.08万人次,同比增长197.69%。冰雪大世界到访游客271万人次,同比增长230%,为海内外游客展示了中国东北地区的冰雪魅力。
“国家赋予哈尔滨新区的战略定位是‘中俄全面合作重要承载区、东北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示范区和特色国际文化旅游聚集区’。我们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统筹发展和安全,明确新区在‘六个龙江’‘七大都市’中的战略定位,锻长板、补短板,奋力在振兴发展中当排头、做主力、打头阵、争先锋。”黄明瑾表示。
《行动计划》的出台也令新区感到振奋。在许宏球看来,该文件从产业培育、科技创新、扩大内需、空间发展等方面指明了国家级新区建设高质量发展引领区、高品质生活示范区、高效能治理样板区的方向,并提供了支撑政策,极大地增强了新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信心。
“《行动计划》的发布,必将进一步凝聚各新区勇当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共识,全面推动新区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新区力量。”王海潮表示。
责任编辑: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