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激活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动能
摘要:自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以来,京津冀三地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 张海莺
“十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巨大成就,探索了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对加快建立统一大市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建成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和示范区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国土开发室主任黄征学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四大重点领域持续突破
自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以来,京津冀三地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
黄征学表示,值得关注的是,十年来,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联防联治、产业协同发展、公共服务共享等均取得显著成效。
——交通互联互通水平不断提升。“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2023年末京津冀铁路营业里程超过1.1万公里,较2013年增长超三成。京张高铁、京沈客专、京唐城际、京滨城际、京雄城际、津兴城际等开通运营,津石、京雄、京秦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京津雄半小时通达,京津冀主要城市1~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昔日生态环境曾是京津冀的民生之痛。”黄征学表示,这些年来,京津冀三地深化协作,建立生态环境执法联动机制,津冀签订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区域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美丽宜居京津冀取得丰硕成果。京津冀三地PM2.5年均浓度与2013年相比,降幅均达六成左右。重污染天数大幅削减、优良天数大幅增加。
——产业要素有序流动。京津冀三地以搭建产业合作平台为抓手,产业转移对接频繁,产业合作更加紧密。
——公共服务加快共享。京津冀三地先后推出四批179项“同事同标”事项,实现“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
新质生产力释放强大动能
十年来,京津冀三地一批优势产业链和先进制造业集群逐步形成,新质生产力释放出的强大动能功不可没。
从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第一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正式写入中央文件,这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原创性概念,不仅指明了我国新发展阶段激发新动能的决定力量,更明确了重塑全球竞争新优势的关键着力点。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生产力,是摆脱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型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黄征学对记者说:“京津冀三地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创新平台共建共享、构建创新机制、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协同夯实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
在京津冀三地中,北京作为我国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之一,创新资源富集、高层次人才丰富,是全国乃至全球重要创新策源地;天津作为北方重要经济中心,是全国先进制造业研发基地,具备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的优势;河北是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近年来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超过30%,增速显著高于京津,创新后发优势明显。
京津冀三地结合各自产业优势,共同打造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等6条产业链,联合绘制完成产业图谱,梳理形成“卡点”攻关、“堵点”招商、重点企业“三张清单”,为进一步延链补链强链优链提供“底数图”和“导航图”。“京津冀生命健康集群,与保定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集群一起获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产值规模均占到全国的20%以上。”黄征学说。
目光投向创新链。记者了解到,京津冀三地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北京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突破1万家,2014年以来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超2800亿元;京津冀共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通州、燕郊分中心加快建设,京津冀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1400余家。“‘北京研发、津冀制造’模式加速形成。京津冀三地科技等高精尖产业新设经营主体占比由2014年的不足40%,上升至2023年的66.1%。”黄征学如是说。
坚持锻长板补短板相结合
“十年来,京津冀区域发展格局日渐清晰,协同发展交出亮眼答卷。”黄征学表示,未来,京津冀应要把握区域差异,着力推动优势互补,把发展落差的势能变成协同发展的动能,让群众有更强的获得感。
——补齐各自的短板。
黄征学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效显著,但依然面临“软联通”不够、多元治理不完善等问题。例如,十年来,京津冀在交通基础设施等“硬联通”方面进展顺利,但规则、制度和标准等“软联通”与长三角地区相比仍有差距;公共服务便利化不断提升,但离共建共享的要求还有距离;三地虽然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但补偿标准偏低;京津冀区域治理主体目前主要是各级政府,企业、居民和非政府组织等治理主体参与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黄征学表示,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区域高质量发展整体性、融合性、一致性的大幅提升,这些问题将逐步得到妥善解决。
——锻造共同的长板。
黄征学指出,京津冀三地应紧扣各自定位,在继续深化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产业空间布局、基本公共服务等领域协同发展的基础上,加强重点区域合作,搭建更多创新共同体,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政策链跨区域融合;同时,应做好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新两翼”的集中承接,分类推进规则、制度、标准的对接,完善协同发展利益机制和疏解激励约束政策体系,破解产业和技术成果跨区域转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应在进一步完善组织机构的基础上,搭建更多企业、居民和非政府组织合作平台,促进区域多元协同治理。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