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人大代表隋熙凤:建议打造冰雪产业最具活力增长极
摘要:冰雪产业是高投入产业,既面向市场,也离不开政府扶持,冰雪经济列入龙江四大发展引擎队列,冰雪产业获得大力度支持,政府在设立产业发展目标时同步部署了支持政策,形成政策叠加效应,建议重点在政策落地上做文章: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倪馨 记者林强报道 日前,黑龙江省“两会”在哈尔滨市华旗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来自各行各业的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纷纷为龙江经济建设发展积极踊跃参政议政、建言献策。黑龙江省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工商联副主席、北大仓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隋熙凤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冰雪产业是国内有持续需求增长空间而黑龙江有可持续资源供给优势的特色产业门类。产业整体涵盖冰雪旅游、冰雪文化、冰雪体育、冰雪装备制造及冰雪教育等领域,覆盖面广、关联性强、市场前景好、消费拉动大、综合带动性显著。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就像是一个弹射器,可以推动我国冰雪运动和冰雪产业飞跃式发展。”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打造冰雪产业最具活力增长极是黑龙江的主动作为和必然选择。她说,在多维打造、多点发力、释放冰雪产业活力方面,经过认真调研,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在“研“上发力,科技创新赋能冰雪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创新是龙江振兴的关键,也是冰雪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冰雪旅游、冰雪文化、冰雪体育、冰雪装备制造、冰雪教育都离不开科技的赋能,以冰雪装备制造为例,技术创新在冰雪装备产业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其中轻量化材料、高韧性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的使用,不仅可以减轻装备的重量,也在便捷性、持久性和耐用性上有新突破。实现科技赋能冰雪产业的具体路径:
一是强化校企合作。充分发挥黑龙江科研资源优势,运用高校智力资源和科研平台力量,加大研发力量集合。成立冰雪装备研发中心/ 产业技术研究院,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开发新技术、 新材料和新产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推动科技成果在冰雪装备制造领域的转化。发展智能科技,为冰雪装备产品提供实时数据、视觉分析、监控监测,打造冰雪科技IP。
二是提升创新能力。引导冰雪产业链上企业提高创新设计水平,结合科技创新,开发具有核心技术和高附加值的冰雪装备。鼓励企业获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重视知识产权的申请和保护。
三是注重融合发展。数字经济、创意设计赋能冰雪装备产业。利用大数据、视觉检测、3D 打印、虚拟现实等,提升冰雪装备设计和制造的精准度和效率。
二、在“链”上发力,全产业链布局冰雪产业
横向上,冰雪产业包含冰雪旅游、冰雪文化、冰雪体育、冰雪装备制造、冰雪教育等。纵向上,冰雪产业分为上、中、下游,上游为冰雪场地规划设计、冰雪场地设备,中游为冰雪服务,包括冰雪场地运营、冰雪旅游服务、冰雪赛事活动以及冰雪教育培训等内容,下游为冰雪消费市场,包括体验型消费者、专业爱好者、专业运动员等。我省冰雪经济发展规划(2020-2030)提出大力推动冰雪体育、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四大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建议围绕“链”做“全”的文章,科学构建黑龙江大冰雪产业格局,全省统一谋划:
一是冰雪体育,重点抓精品赛事。以冰雪赛事释放亚冬会举办地效应,在冰雪季里,冰和雪的体育项目交相辉映,呈现冰雪激情。举办全国男子冰球锦标赛、中国女子冰球职业联赛、冬季铁人三项世界杯赛、亚洲速度滑冰马拉松、首届哈尔滨上合组织雪地自行车赛、首届上合组织冰球赛、首届上合组织花样滑冰赛、首届上合组织国家杯雪地足球赛等,算竞技成绩账、算经济收益账,更算社会效益账。拓展冰雪体育休闲运动,“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已经举办了45年,要持之以恒多措并举提高参与度,政策引导、制度设计、活动推动让青少年融入冰雪,爱上冰雪,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二是冰雪文化,重点抓文化与时尚有机结合。以文化引领,深入挖掘哈尔滨独特的冰雪文化,将具有深厚底蕴的多元文化融入到冰灯、雪雕、冰雪画、影视剧、文学创作、旅游演艺、音乐创作、建筑元素中,提升品质、活化资源。具备条件的地级市建设冰雪艺术街区,培育冰雪影视和冰雪动漫等新兴文化产业。
三是冰雪装备,重点抓产品升级。支持冰雪装备企业做强做优,引入高端冰雪装备制造项目。 科学有序发展索道、魔毯、造雪机、浇冰车等场地设备;发展雪板、雪靴、冰鞋、冰雪服装、安全装备等冰雪运动器材,从有没有到全不全,升级到好不好。评估龙头企业并重点扶持,政府在公益社会化冰雪运动项目采购上,消化纾解企业库存压力,缓解产销矛盾。
四是冰雪旅游,重点抓新地标建设。全省布局完善一批重点冰雪旅游度假区、构建一批冰雪体验集合区、打造一批冰雪休闲配套区。 高中低档差异化,满足不同消费层级多样化需求。
三、在“通”上发力,基础设施支撑冰雪产业
冰雪产业板块中,冰雪旅游与交通关联最为紧密,交通是冰雪旅游的基础支撑和先决条件,尤其对于地广人稀的北部边陲省份,航空、铁路、公路等立体交通网不仅为旅游带来了便利,通航旅游、高铁旅游、自驾旅游等新型旅游业态也为交通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贯彻落实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东北地区旅游业发展规划》,在航空交通服务水平提升、铁路交通服务水平提升、高等级旅游公路服务水平提升、口岸跨境旅游服务提升四个方面加力,为黑龙江冰雪旅游增添了新机遇。优化基础设施功能具体措施:
一是推进快速铁路建设。提升“绥满铁路轴”运输能力, 黑龙江省曾提出“哈牡鸡七双佳哈” “哈大齐北绥哈”两条省内东、西环线高铁交通主骨架的设想,环线目前尚未完成,鹤伊高铁未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建设期内。现实情况是哈伊高铁建成后,我省将形成“一横、一纵、一环”高铁网,未来,随鹤伊高铁筹划建设,将实现“一横、两环”高铁网,新亮点是国家《十四五铁路发展规划》中牡敦、齐海作为高铁出省新通道,也会为东北板块冰雪产业联动做出贡献。完善火车站、高速列车、旅游专列的旅游服务功能,提升车辆软硬件档次,改善乘车环境。旅游目的地城市要整治车站交通秩序,树立城市窗口形象。鼓励对旅游团队火车票价实行优惠政策。
二是完善公路路网建设。加快实施国家高速公路网建设及改造,推进地方高速公路建设。发挥省会城市哈尔滨交通枢纽功能,开通至亚布力、雪乡、伊春、齐齐哈尔等重点景区的旅游专线直通车,引导旅行社根据市场趋势需求包装系列旅游直通车专线产品、旅游区内部联通各景区的旅游直通车等优质服务。
三是加快民航交通建设。重点旅游景区、重要城市、口岸节点支线机场保障运营,并有计划升级改造。依托重点冰雪景区,布局建设和改造一批通用机场,发展通用航空旅游。重点冰雪旅游城市应开通和增加与主要客源地之间的航线,增加低成本航空和旅游支线航空发展,鼓励按规定开通国内旅游包机业务,满足游客出游需求。
四是构建景区微交通网络。机场、火车站、旅游集散中心到旅游景区“无缝对接”的交通线。要加强高铁车站与城市、景区的交通衔接,旺季增开旅游集散地与重点冰雪景区沿线的列车和旅游专列。完善景区内、景区间公共交通体系,提供包括共享单车、观光车在内的多种出游选择。
四、在“扶“上发力,政策叠加支持冰雪产业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的指示精神,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和提高效率出发,黑龙江省持续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特别是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冰雪产业是高投入产业,既面向市场,也离不开政府扶持,冰雪经济列入龙江四大发展引擎队列,冰雪产业获得大力度支持,政府在设立产业发展目标时同步部署了支持政策,形成政策叠加效应,建议重点在政策落地上做文章:
一是省级财政加大对现有专项资金整合力度。各类金融机构对重点冰雪旅游项目,允许以旅游景区特许权、运营权质押担保。支持保险资金以股权、债权、资产证券等方式参与冰雪产业开发建设。鼓励保险公司围绕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户外运动等需求推出多样化保险产品。培育、支持符合条件的冰雪企业上市。财政上,给予冰雪装备制造产业税收减免、奖励补贴等政策。支持企业研发和创新,研发费用加计计提的比例有条件扩大。
二是建立冰雪装备产业发展基金。选择具有高成长潜力和创新能力的企业和项目,基金用于支持技术改造、创新升级、新产品开发、市场拓展等领域,引入先进的制造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支持企业在跨行业合作、产品设计、新材料应用、智能制造等方面的创新升级,促进冰雪装备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大力推动冰雪装备产业从传统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的转型。
三是拓展风险投资和融资渠道。建议政府协助企业接触风险投资和融资机构,帮助获得所需资金支持,特别是对于初创企业和小微企业。促进银行和金融机构为冰雪装备产业提供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融资服务,降低融资成本。
四是落实人才政策。黑龙江输出了大批冰雪竞技体育人才、群众体育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黑龙江冰雪领域的教练员、管理员、体育教师等人才遍布全国。建议输出的同时要差异化引进、精准化培养,加强冰雪人才的国际交流和培养。依托黑龙江冰雪体育职业学院等高等院校,培养冰雪产业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滑雪教练员培训体系,加大大众冰雪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增加大众冰雪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比例。支持退役运动员接受再就业技能培训,推动跨界合作,参与培养冰雪运动人才。
五、在“品”上发力,创意设计点燃冰雪产业
旅游地理学界定冰雪旅游资源既包括自然冰雪资源,也包括人文冰雪资源。在这一理念下,冰雪产业的发展既要利用好自然冰雪资源,也要利用好人文冰雪资源。借势哈尔滨打造“设计之都”,加快赋能重点领域,对冰雪运动装备、传统产业、绿色农业赋能,延伸“设计+”产业链,提供创意设计服务:
一是赋能人文冰雪资源。挖掘少数民族风情资源、红色革命资源、中俄边境线资源及新中国开发建设史料实物展示资源,梳理具有时代代表性的人物、具有标志性纪念意义的事件、具有穿透时间表现力的民风民俗、具有白山黑水之间孕育出的独特的文化元素,用冰雪旅游吸引物、象征物、凝结物的方式表现出来,并结合完善纪念场馆、博物馆、旧址修复工作来进行。为红色革命文化主题赋能,填补以名人故居、纪念馆、博物馆、革命旧址(遗址)为线索的冰雪游空白,林枫故居、马骏纪念馆、四野指挥部旧址旅游价值尚需深度挖掘,抗联国际“红色通道”故事,中东铁路故事及闯关东故事文艺作品亟待再现。为寒地少数民族民俗主题赋能,民俗村建设避免同质化,要主题特色鲜明,展示少数民族冬季生产、生活的独特性文化。
二是赋能冰雪产业品牌。黑龙江在冰雪领域有多个第一,需要有固化的呈现方式和载体,从记忆、识别到传承载体都离不开创意设计。展示中国冰雪资源、冰雪运动和冰雪旅游第一大省,第一个国际冰雪节、第一个滑雪旅游度假区、第一个国际滑雪节、第一个固定雪道滑雪场、第一个国际滑雪产业合作论坛、第一个“全民冰雪活动日”、第一个冰雪旅游产业发展指数,第一个冬季铁人三项赛亚洲举办城市。办好中国黑龙江国际滑雪节、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中国佳木斯国际泼雪节、中国齐齐哈尔关东文化旅游节、黑龙江中国雪乡旅游节、大庆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大庆雪地温泉节、齐齐哈尔雪地观鹤节、大兴安岭漠河市冬至文化节,这些节庆品牌延绵不断被创造,传播中,冰雪早已融入龙江人民的血脉基因,深度融入百姓生活方式,政府鼓励、引导、扶持以创意设计精品,讲好龙江冰雪故事。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