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政产教”共同体建设 推动应用型高校高质量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摘要:于越表示,推进“政产教”共同体落地,发挥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最大效能,必须明确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和学校育人等三者的职能及协调互动关系,才能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释放人才红利的“催化器”。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倪馨 记者林强报道 1月23日上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黑龙江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哈尔滨华旗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各行各业参会的政协委员们纷纷积极踊跃为龙江建设发展谏言献策。东方剑桥教育集团董事长、哈尔滨剑桥学院院长于越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应用型高校的核心使命是培养出符合经济发展需求、具备综合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所以,应用型高校必须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增效服务,为高等教育多类型改革发展服务,为培养学生具备快速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而服务。为此,深化“政产教”共同体建设,推动产教融合落地,实现政府协调、企业参与和学校育人的有机协同、整体优化,共同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应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于越说,自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后,“产教融合”已经成为国家鲜明的政策导向,成为人才培养供给与产业发展需求有效结合和精密对接的目标要求,成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现实依据。在实践中,我们深切体会到:“产”需要的技能人才与“教”提供的专业人才,还没有很好地协同、对接,供需关系还没有理顺,还没有真正实现产与教融入、融合、融汇和融通,实现“产”中有“教”,“教”中育“产”,产教合一。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
1.师资团队“应用性”特色不足,对市场的认知不足。
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性、技能性和应用性。其中“应用性”是师资团队开展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围绕的核心。因此应用型本科的师资团队本身应具备较强的市场接轨能力,这意味着教师队伍需要理解市场、理解行业的变化发展趋势、理解企业的特性及需求、理解企业用人的诉求,这样才能市场要求紧密地结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从而真正培养出市场所需的人才。不仅如此,教育本身需要一定的周期性,而产业的发展具有灵活、变化快的特点。教师作为开展教学过程的主力,需要不断迭代自身对市场的认知对企业的认知,这些正是目前应用型本科师资团队所欠缺的。
2.多元主体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企业作用需强化。
当前产教融合工作最大的困难在于企业与学校之间基于视角不同、关注点不同,在传统校企合作的模式中各自发挥的力量不均衡。企业以快速追求利润为经营目标,但教育本身具有周期性,产教融合需要企业在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投入一定的时间与人力。因此,这意味着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先天的处在被动的从属地位,更多以学校为主来牵引整个产教融合的过程。但是产教融合的核心恰恰是以企业为需求方,以学校为供给方,一切教育教学的成果都以满足需求方的诉求来按需培养。因此目前产教融合的现状中,往往出现产教融合工作结果容易落入原有两张皮的困境中。
综合以上因素,于越表示,推进“政产教”共同体落地,发挥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最大效能,必须明确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和学校育人等三者的职能及协调互动关系,才能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释放人才红利的“催化器”。
1. 强化多元主体责任,通过商业手段构建产业和教育有机融合的新模式。
任何的合作都要兼顾双方利益,以长期共赢为目标。因此产教融合的合作模式不拘泥于任何单一形式,更多的是需要在同时满足企业经营特性、学校教学要求的情况下,兼顾行业与专业两方属性,为校企双方寻找出一条能够兼顾两者发展诉求的合作路径。而地方政府不仅要结合国家“产教融合”总要求,做好实施部署,宏观要求、政策供给和制度保障,同时,还要依据黑龙江省发展需要、企业用人和学校育人实际,出台具体措施和政策对校企双方的合作进行引导和帮扶,如应用型高校教师办企业政策优惠问题;企业需要的特殊人才政府给予指导等。
目前哈尔滨剑桥学院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鼓励现有三个具有专业特色与专业优势的学院在校内与企业进行联姻,通过校企双方合作办企的方式,有计划的将产业的生产需求引入校内,为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真实产业场景。
首先,用商业化的手段构建业务模式,能够通过市场盈利,有效激发企业在校企联动过程中的内在动力,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化优势;其次,引企入校即引产入校,能够将学校现有的科研资源、人才资源发挥最大的价值;第三,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最为真实、最为及时的市场风向标,避免了企业与学校之间信息断层,需求与结果不匹配的现象。第四,将真实的生产场景引入学校,能够为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真实的产业场景,能够让学生在产中学,在练中学,有效的保证了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效果。第五,积极调动校内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有创新创业精神的教师通过参与校中企的运营,理解企业经营,创新性地根据市场情况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从而提升整体教师团队的“应用性”力。但是目前,我们目前正处在这条路径的摸索过程中,希望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能够得到各级领导以及专家的关注、指导与帮扶。
2.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指挥棒的作用,调动校企双方及地方性资源,引导产融双方目标一致、节奏一致服务于地方经济。
首先,企业选人、用人的标准要“精”。从企业的角度,企业是发挥应用型人才作用的主体,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主战场,因此,企业用人不能被动等待人才的到来,应该在政府、协调、指导下,主动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与高校形成良性互动;企业内的专业技能人才成长要全程介入,跟踪学生成长过程,确保各类人才的培养者与使用者要无缝衔接,双向对口学以致用,实现区域人才效应的最大化。
其次,学校人才培养的专业技能要“准”。从学校的角度,在育人方式上,坚持产教结合;在教学方法上,实行项目式教学改革;在人才评价上,实行过程式质性监测;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打破原有模式的禁锢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在学校管理上,打破常规,突出民办院校优势和特点,聚焦目标、结果导向。
第三,教育应该具有前瞻性。教育对于市场而言,不仅仅解决的是当下的人才需求的问题,更是解决未来人才需求的问题。因此,政府需要充分发挥出市场指挥棒的作用,结合地方经济与产业发展前瞻性的战略计划,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并指明方向,确保学校的人才培养标准充分满足地方产业的未来发展需要。
于越最后说,综上所述,建议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在校企合作项目的审批和资金上,给予适当倾斜;在应用型学科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上,给予帮助和协调;在校企双师队伍建设和人才选拔与合作使用上放宽限制,使更多各类人才到民办高校兼职,推动人才流动和校地双赢;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打通信息通路,将产业信息,特别是产业发展趋势性信息与教育信息充分打通,为校企双方构建信息平台。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