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经 正文

增强城市韧性 “平急两用”设施加速建设

2024-01-23 12:10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平急两用

摘要:专家指出,“平急两用”既有商业价值,更有公益属性,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参与其中,有利于发挥好相关设施在“平急两用”中的商业价值,更好地引导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投向“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运营,促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和功能发挥。

本报记者 | 邵鹏璐

近日,湖南省长沙市住建局发布《长沙市“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设计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将科学指导长沙市首批“平急两用”试点项目规划建设,同时也为全国超大特大城市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目前,全国已有多个超大特大城市着手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相关工作,内容从实施方案、规划编制到项目推介、建设等均有涉及。如北京市积极制定实施方案探索具有首都特色的“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模式;杭州市围绕百姓关心的“医、食、住、行”等方面计划推进87个项目建设;武汉市举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介会等。

业内人士认为,“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将平时使用和应急使用有机结合,从而打造一个既具备日常运营功能、又具备应急响应能力的基础设施系统。这类设施能够有效补齐超大特大城市应急能力建设短板,同时提升超大特大城市旅游、居住品质,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问题。

以较小的成本嵌入应急功能

早在2021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中,“平急两用”概念就已被提出。2023年以来,“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被频频提及。其中,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再次提出抓好超大特大城市“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平急转换使用,切实提高应急保障能力。

据了解,“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是集应急隔离、医疗、人员安置、物资保障于一体的应急保障设施。在满足平时使用功能前提下,出现紧急情况时,对建筑布局、机电设备、结构构件等主体部分不做较大变动,仅对局部空间、人员流线、设备运行方式、管控措施等方面做适当调整、补充和改造,即可满足应急功能要求。

金海湖核心区位于北京市平谷区,是北京市建设“平急两用”设施过程中打造的试点项目,主要解决人口聚集时的集中承载问题。金海湖已建成总面积达6.5万平方米的以旅游酒店为核心功能的国际会展中心,并对通风、上下水等设施进行了专门改造,提前做好“三区两通道”设置预案,可保证48小时就能转换为紧急避难场所。不久前,平谷区又对金海湖核心区2万间民房按“平急两用”标准进行了改造,在对硬件改造的同时,平谷区创新管理方式等软件,将平急又细分为平时和比赛、平时和假期、平时和灾害等多种情景,分别制定预案,以适应不同需要。

在平谷区“平急两用”专班综合组组长张晓建看来,“平急两用”主要是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补足城市应急建设短板,以较小的成本嵌入应急功能,推动高质量发展,急时能快速即时转换应急功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动态平衡。通过“平急两用”基础设施建设,可以进一步发现乡村价值、强化乡村功能、实现乡村融合,真正实现产业的资源整合和转型升级。

超大特大城市要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曾提出要求,在“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超大特大城市要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

住房城乡建设部2023年10月发布的《2022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显示,国内超大城市有10个,包括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东莞、武汉、杭州;特大城市有9个,包括西安、郑州、南京、济南、合肥、沈阳、青岛、长沙、苏州。

为什么建设“平急两用”设施要强调超大特大城市?据了解,由于超大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大、城市分工细,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更容易受到冲击,出现设施和能力不足、应急标准不足等问题。

近日,为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清单管理等政策文件落实落地,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召开超大特大城市“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清单管理培训视频会议,会议对“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有关土地、金融、建设管理等政策文件进行了解读,对项目清单管理和项目审核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讲解了超大特大城市“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管理系统操作要点。

据了解,当前,多个超大特大城市已开始有益尝试。如武汉市举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介会,涉及文旅、城郊大仓等23个项目被推介,总投资162.5亿元。“武汉市将合力建立‘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用地、规划联审、施工图联审和联合验收等机制,项目审批能减则减、能快则快,推动项目早开工、早见效。”武汉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说。

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超大特大城市的“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正成为推动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新看点。有机构预估,超大特大城市的“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平均每年或将带动投资近4000亿元,年均投资额相当于2023年固定资产投资的0.5%。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表示,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国继促进家居消费、强化小微企业融资支持等措施后,在扩投资方面出台的又一有力举措,体现了本轮稳增长政策的连续性,有助于全面提振市场信心。

“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增加医疗、排水、装修等行业企业发展机会,并对设计规划、材料供应、施工建造、管理维护等产业具有较大拉动作用。”叶银丹预计,下一步,各地将以“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推出一批盈利前景好的项目,金融机构也将加大对“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放力度。同时,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望在“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从而有效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实现政府规划急用场景、民间资本开发商业用途的有机结合。

据了解,目前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民间投资参与较少。专家指出,“平急两用”既有商业价值,更有公益属性,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参与其中,有利于发挥好相关设施在“平急两用”中的商业价值,更好地引导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投向“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运营,促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和功能发挥。

责任编辑:宋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