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沙洋:入市改革助力乡村振兴绘就新画卷
——沙洋县深化农村集体经营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实践
眼下,随着沈集镇彭堰村乐山坡水库与G348连接道路的刷黑,标志着投资1.2亿元的沙洋乐山湖国际垂钓中心项目已完工。这是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抢抓全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机遇,审慎稳妥推进土地入市保障项目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实施全域项目,筑牢土地入市基石
从沙洋县城区驱车一路向北约40分钟,再西行10分钟便到达传统农业村落沈集镇彭堰村,全村共1409人,面积9.6平方公里,因缺乏产业带动,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一度基本为“零”。道路破损、居住分散、垃圾乱倒、污水乱排是彭堰村以前的真实写照。
要想富,先修路。近年来,沙洋县先后整合自然资源、财政、交通运输、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部门项目资金近亿元,支持在彭堰及周边帅店、双庙等3个村实施2020年度全域国土整治项目,建成长2.18公里、宽7.5米的“产业路”,架设路灯80盏,修建田间道路2.4万余米,结束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出行不便的历史。
单家独户,零散居住,既不利于为村民提供污水处理、垃圾清运等公共服务,也不利于基层综合治理。沙洋县审时度势,结合全国农村宅基地改革、和美乡村建设、合村并居、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试点,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积极探索了保留10个居民点、新建1个社区的“10+1”模式,建成占地240余亩的帅店新社区。目前,472户村民已入住。
每当夜幕降临,村民们便集聚在广场上或翩翩起舞或谈笑风生。村民罗超、孟范贵、李敏等异口同声,精致的庭院配套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加上购物、医疗、物流等公共服务,以及篮球场、乒乓球桌等运动设施,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满。
田为农之本。为了提高耕地质量,全域项目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沙洋县自然资源局精心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对农用地开展集中连片整治,新建沟渠3万米、新修泵站14座、建设高标准农田6537亩,小田并大田、荒地变良田,破解了农田碎片化等制约农业生产的难题。目前,已引进3个专业合作社,带动村民发展虾稻连作和规模化种植玉米、油菜等粮油作物,粮食生产已蝉联三连增。虽时至三九严寒,但田野里的油菜已吐出新芽、长势喜人。沈集镇相关负责人透露,实施高标准农田整治后,粮食产量亩均提升了一成以上。
恪守整治土地、腾退空间的初衷,借势而为,乘势而上。沙洋县在稳妥推动农屋变洋楼、农村变社区、农民变社员的同时,县自然资源局借力全域项目对农户原有宅基地进行综合整治,切实优化空间布局,优先保障新社区建设用地,科学预留村集体产业发展用地,整治后节余建设用地指标440亩,为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为助力乡村振兴,我们提供了土地硬支撑。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如何利用土地政策,在城镇开发边界外,引进乡村一二三融合产业,带动产业增效、农民增收,沙洋县委、县政府只争朝夕。2023年,沙洋作为荆门市唯一一家单位被列为湖北省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之一,对于这场改革“及时雨”,全县上下如饥似渴,紧紧立足“底线怎么守、宗地哪里来、地块怎么用、红利怎么分”,高位统筹,多措并举,审慎稳妥推进。截至目前,沙洋县共入市土地285.76亩,有效保障了五里岳飞城田园综合体、沈集乐山湖钓场等8个乡村振兴项目用地,同时带动产业投资3.2亿元,增加集体收入2527万元,提供就业岗位278个,为村民增收1100余万元。
坚持审慎稳妥,解决底线“怎么守”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审慎稳妥。沙洋县出台《试点实施方案》《激励村集体经济发展奖励办法》等一揽子制度,牢牢把握土地公有制性质不能变、耕地红线不能破、群众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始终坚守“不用农村宅基地入市、不用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入市、不通过入市搞房地产开发”的“三个负面清单”,坚持规划引领,有序推进,主动将土地入市与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相结合,切实用好“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并将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作为入市的前提条件,促进“一张蓝图绘到底”。自2023年初入市试点启动以来,全县已完成268个村庄规划编制,占总任务的97%。与此同时,该县严格按照湖北省统一部署,全面完成集体所有权宗地登记1784宗,做到了应登尽登,为依法实施试点提供了依据。
为保证试点效果,沙洋县成立由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工作机制,将其纳入各镇(区)党政班子实绩考核和年度目标考核内容,一月一调度、一季度一通报、半年一考核、年底结硬帐。“试点之初,县领导多次深入镇村调研,并召开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研究入市方案;入市推进中,荆门市委、市政府和省、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多次实地把脉问诊、解剖麻雀,确保了入市试点平稳有序”。沙洋县自然资源局主要负责人介绍。
通过压力向村组的严实传导,杜绝了因土地“带病”入市引发矛盾纠纷的发生。“参会58人、赞成58人……”2023年春节刚过,彭堰村入市方案在先后经村“两委”会、党员大会、村民座谈会、村民代表会讨论,并充分征求意见后,获得村民们一致支持。同时,还民主决策了入市土地的位置、面积、处置方式、入市价格、利益分配等事项,充分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笔者看到,村“四议两公开”栏内,入市表决方案上的村民红指印,至今清晰可见。
坚持多措并举,破题宗地“哪里来”
开展入市,首先是要有可用的土地。沙洋县因地制宜、先行先试,结合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全国农村宅基地改革“两大试点”,探索出了整治入市、调整入市、就地入市三条路径。
整治入市。顾名思义,是指借助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腾挪空间后,为入市提供土地来源。刚竣工不久的沙洋乐山湖国际垂钓中心是依托沈集全域国土综合整治打造的典范,已建成综合服务区、竞技垂钓区、休闲垂钓区、田园游赏区、运动健身区、花海摄影区、水岸露营区、水上娱乐区等8个功能区,着力打造以垂钓为中心集“食、居、会、游、购、娱、业、养、学”于一体的1+9产业发展模式,助力乡村振兴,预计年产值3000万元以上,净利润逾千万元。
整治入市靠项目,调整入市考智慧。沙洋县在建设用地面积不增加、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的前提下,将历史形成的零星、分散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以及废弃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经先行复垦后,把用地指标调整到适宜地段入市,支持宏兴饲料、共发米业、尚香风干鸡等一批企业做大做强,建成仓储、加工、烘干车间等设施近10万平方米,其中楚稻香粮油产值当年提升1600万元。
盘活存量,就地入市。沙洋县秉持盘活存量,促进节约集约的方针,将符合国土空间规划、产权明晰且为工矿仓储、商服等用途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探索就地入市,支持曾集镇雷都樱花部落等建成特色民宿、旅游接待中心等设施,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阳春三月,遍地金黄的油菜、绚漫沁脾的樱花与静雅香阁交相辉映,让人如临仙境,流连忘返。
坚持依法监管,回答地块“怎么用”
通过依法分类供给,可以促进“好地用于好项目”。明确监督管理对象。全面开展入市土地“大起底”,逐地逐宗勘测定界,建立存量集体建设用地数据库,科学掌握全县存量集体建设用地总量,同时将乡镇集体建设用地3300余亩一并纳入监管范围,为有序供给土地提供第一手资料。
明确支持重点。沙洋县立足荆门市农业产业化“一袋米、一壶油、一头猪、一只鸡、一只虾、一枝花”等“六个一工程”,重点支持“特色农业产业+”,以及农旅+、文旅+、林旅+等新业态发展,着力延链补链强链,助力乡村振兴。总投资1.5亿元的五里铺岳飞城田园综合体,通过入市建设39套民宿等设施,致力打造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以英雄文化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以乡愁文化为主题的美丽乡村观光旅游基地,加快推进融“文化旅游、农耕游览、游玩体验、研学拓展”于一体,2023年旅游收入超800万元。
明确管制要求。签订监管协议,明确权利义务,利用电子监管系统管控、无人机巡查、人工检查等举措,加强年度建设用地供应计划、动态巡查等管理,加强用途管制,有效避免了土地闲置浪费,促进节地集约利用。
坚持成果共享,明确红利“怎么分”
沙洋县把“激活土地要素、增加集体和农民收入、促进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作为入市改革的终极目标。突出红利共享,增加集体收入。为规范收益分配,增加集体收入,该县出台《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收支管理办法》,依照入市土地出让金收缴的额度,分别确定政府与村集体按照“二八”“三七”“四六”三个比例分成。目前,全县入市土地285.76亩,成交价3158.8万元,其中为村集体增收2527万元。彭堰村63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挂牌出让,成交价1004万元,村集体收益831万元;同时,用79亩集体建设用地入股与企业联营,村集体将每年旅游收入的10%分红,并每亩保底收益500元以上。五里铺金台村将251亩集体建设用地入股岳飞城田园综合体,2023年分红近10万元。
引入项目主体,增加村民收入。沈集镇彭堰村引入乐山湖垂钓中心项目,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100个,同时引导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就业务工“双增收”模式,农时干农活,闲时忙务工,村民将每年每人增收5万元。曾集雷都村金台的陈大叔一家四口,看准樱花部落的旅游商机,在家门口经营农家乐,年增收6万元。
产业发展得好不好,综合效益是关键。通过入市,在解决十里苗圃产业示范园建设用地需求后,沙洋县利用华中地区最大的十里花木城影响力,圆满承办了湖北首届(荆门·沙洋)苗交会暨林产品招商推介会,来自省内外的340余家苗企参展,花卉苗木交易额达5亿元,招商签约金额94余亿元。
冬日暖阳下,雷都樱花部落内三色堇、石叶石楠竞相争艳,五里田园综合体内研学设施改造正酣,乐山湖国际垂钓场正在加紧筹备2024年湖北省首届钓鱼比赛,全县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鱼贯而入……一幅人勤业兴景美的乡村振兴新画卷在沙洋大地正徐徐展开。(廖亮 刘志红 黄威)
责任编辑:王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