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论坛暨202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指数报告发布会在重庆市举行
摘要:重庆、四川牢牢把握双城经济圈建设是西部地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努力打造区域协调发展“第四极”,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加快构建“一体两核多点”新格局。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讯 日前,由中国人民大学、西南大学共同主办的“第二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论坛暨202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指数报告发布会”在重庆市成功举行。西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葛信勇在开幕式上致辞;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郑新业,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盛毅发表主旨演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联合办公室(重庆)副主任邱波、宜宾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邓前卫等领导出席会议。
葛信勇指出,2020年以来,重庆、四川牢牢把握双城经济圈建设是西部地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努力打造区域协调发展“第四极”,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加快构建“一体两核多点”新格局。西南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教育部、农业农村部、重庆市三方共建的重点综合大学,紧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历史机遇,聚焦人才、科技、创新“三个第一”,突出立德树人与引智聚才、关键突破与改革驱动、助力产业与文化传承“三个并重”,优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行动计划,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集智赋能。在办学育人上,学校深化“一校两地”办学格局;在学术服务上,成功举办“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主题分享会等活动,形成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等一系列成果。他表示,学校正式新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研究院”,集全校经管领域力量更好支持和服务双城经济圈建设,同时,学校还将更好发挥宜宾研究院的载体作用,在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以及乡村全面振兴等领域深化与川渝其他城市、其他兄弟单位的务实合作。
开幕式上,还举行了西南大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研究院揭牌仪式。西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葛信勇,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祝志勇为研究院揭牌。
西南大学宜宾研究院直属党支部书记、院长陈金凤主持开幕式。
在主旨演讲环节,郑新业指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涉及到经济增长、经济波动、收入分配、区域差异、气候变化等问题,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结合再全球化的理论推动更好实践。他建议,采取扩大对外资能源和金融等领域的开放,推动全球气候变化政策协同、全球收入分配机制协调,推进发展中国家制造化、人民币国际化与国债国际化等方式进一步助推再全球化进程。
盛毅指出,根据川渝党政联席第七次会议要求,经济圈建设要与时俱进推动合作机制和工作机制迭代升级。如何推进升级,需要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决策机制的迭代升级;二是协调机制的迭代升级;三是产业协同机制的迭代升级;四是非政府协同机制升级迭代问题。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黄庆华主持主旨演讲环节。
在报告发布环节,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教授钱宗鑫发布《202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指数报告》。《报告》显示,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发布以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一体化程度显著加强。《报告》建议,健全成渝合作机制,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加强科研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推动贸易发展,加快金融与产业进一步融合,构建高效分工、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强化两地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必将促进城乡之间生产要素流动更顺畅、公共资源配置更均衡、生产力布局更合理,推动成渝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嘉宾研讨环节,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吴小冬,宜宾市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党委书记刘未未,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原院长、教授易小光,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祝志勇,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陆利平先后发言。
吴小冬指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近4年建设实践中,重庆主城都市区和成都市双城极核功能不断增强,重庆都市圈和成都都市圈双圈引擎作用不断显现。但客观上,当前成渝地区一体化发展的水平相对不高,大中小城市间经济联系度不强,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协作程度不深,发展不均衡、不协调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从双核、双城经济圈其他城市(区域)、全域整体三大角度来看,还需要强化双核联动、双圈互动,需要破解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目标导向三大层面的问题及挑战。建议:强化规划互动、产业互动、创新互动、改革互动,推动先行先试均衡赋能,包括协同推进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协同推进制度型开放、加快共建西部金融中心。
刘未未指出,建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奋力打造中国经济第四极,是川渝两地的共同愿景,进一步推进区域融合、实施协同发展,是延续川渝一家亲的重要抓手。宜宾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南翼重要支点和四川省委明确支持建设的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将进一步加强与成渝双核、双圈各地战略协同与区域合作,以更大力度推进产业集群集聚成势,以更大决心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易小光指出,协同共进、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一是需要推动现代产业体系提质增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成为国家战略支撑地;二是需要协同扩大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建设内陆开放桥头堡,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发挥RCEP、西部陆海新通道作用,重点深化与东盟、南亚地区的合作;三是需要推动重大政策事项协同发力,深化协同体制机制建设,积极探索一体化发展新路径、新模式。
祝志勇指出,重庆在国家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政策下,全面落实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主动对照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化国有企业、数字经济等领域改革,参与完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持续优化有利于开放发展的市场环境、法治环境、人居环境、要素保障环境。重庆制造业增强外资吸引力应按照《深入推进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7年)》,围绕“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的发展需要。一是推进国际化科创平台建设,增强制造业利用外资的创新要素汇聚能力;二是优化营商环境,稳定制造业利用外资存量;三是强化投资服务,扩大制造业利用外资增量;四是推进制度集成创新,引领制造业外资利用质量。
陆利平指出,过去三年间,成渝地区在资本市场、银行市场的融合程度逐步提升。两地的银行互设分支机构的数量稳步提升,体现了银行市场的融合程度在不断提升;共同基金跨地区投资显著提升,成渝两地的共同基金更多的投资于对方的上市公司,资本市场融合水平持续提高;股票价格的同步程度也在逐渐加强,两地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相关性不断加强,体现了双城经济圈的实体经济融合水平在不断提升,资本市场一体化进程有序推进。总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持续融合,有效的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构建,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教授涂永红主持报告发布和嘉宾研讨环节。
本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西南大学宜宾研究院、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南大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研究院联合承办。来自国内知名高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相关城市的部分党政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在校师生7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责任编辑:杨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