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推行“二定一核”模式 先行探索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建设新路径
摘要:严核验、强保障,确保建设成效“好”。坚持进度服从质量,求好不求快,严格按照“制定建设标准、达到序时任务、市县组织核验”抓实重点帮扶村建设,确保建设一个成型一个巩固一个。
中国发展网讯 近年来,宜春市聚焦聚力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建设,围绕破解“建什么、怎么建”等瓶颈问题,大胆创新、先行先试,通过推行“二定一核”(定标准、定责任、严核验保障)模式,在全省率先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建设新路径。2022年度总投入各类资金约3.84亿元用于全市419个省、市、县重点帮扶村建设,其中31个2022年度计划达标建设的重点帮扶村已全部核验通过(含5个示范样板),形成了重点帮扶村“点上有精品、线上有风景、面上有效应”的生动格局。
定标准、重谋划,确保规划定位“准”。按照国家、省乡村振兴样板创建“十百千”工程和市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建设的有关要求,结合重点村发展现状、发展定位、建设标准、产业基础,扎实推进“十四五”重点帮扶村建设。一是明确建设标准。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十四五”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示范点建设指标体系,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以乡村振兴“十个一”“八个有”建设(一图、一网、一审、一管、一护、一文、一厕、一水、一治、一查,富有所产、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幼有所托、娱有所乐、食有所供、出有所行、诉有所求)为抓手,通过下发征求意见稿、召开专题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反复征求意见,细化制定产业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平安建设、共富共享等34项操作性强的具体指标,按百分制合理分配各项指标分值,做到标准统一、任务具体、目标明确。二是科学规划计划。着眼村庄发展趋势,整合乡村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乡村振兴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目前全市126个省定、10个市定“十四五”重点帮扶村完成了规划编制。同时,统筹考虑各地重点帮扶村自然条件、村庄环境、区域特色等因素科学制定了2022-2025滚动推进式建设计划,按照2022年31个、2023年89个、2024年150个、2025年149个的重点帮扶村建设计划,每建成一个达标一个,确保2025年底全市419个省、市、县重点帮扶村全部完成建设任务。三是做到示范带动。各县市区优选出产业基础好、村级班子强、群众意愿高、社会矛盾少,交通便利的重点帮扶村进行精心打造,结合2022年度全市244个乡村振兴先行示范村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彰显产业兴旺之美、自然生态之美、文明淳朴之美、共建共享之美、和谐有序之美的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示范样板。
定责任、抓统筹,确保工作落地“实”。聚焦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样板之地目标要求,精心组织、稳步推进,建立挂点包片机制,压紧压实各地责任,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地见效。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按照“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乡镇推进实施”的工作要求,实行市领导挂点联系、县乡领导挂村包片机制,帮助各地从村庄规划、建设标准、项目谋划等方面提出指导性意见,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坚持向重点帮扶村选派优秀的第一书记及驻村工作队员,加强重点村的帮扶力量。同时,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强化对重点村的涉农技术支持,全市共向重点村选派科技特派员177名。二是有力有序推进。拟列入年度计划完成建设的重点帮扶村经县市区审定后上报市级备案,由所在地及时制定工作方案,列出任务清单,倒排工期进度,按照“项目化、时间表、责任人”要求,实化细化任务,确保按照时间节点有序推进。三是强化督导调度。建立“季督查通报、年考核奖励”工作制度,将重点帮扶村建设工作与各地各部门考核挂钩,列入年度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单项工作表彰项目,进一步拧紧责任链条,强化统筹推进。
严核验、强保障,确保建设成效“好”。坚持进度服从质量,求好不求快,严格按照“制定建设标准、达到序时任务、市县组织核验”抓实重点帮扶村建设,确保建设一个成型一个巩固一个。一是严格组织核验。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严格制定核验评分细则,选定四个具有代表性的行政村深入调研,按照建设指标标准化、规范化要求提出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意见,统一评分标准,其中,126个省定重点村中28个示范建设类(即巩固提升类)需90分达标,98个补短强弱类需85分达标,“十三五”省定脱贫村需90分达标,其他市定、县定重点村需80分达标,并将市级开展实地核验情况纳入各县市区年度综合评价体系。二是强化要素保障。统筹发改、农业农村、交通、水利等重点行业部门政策向重点帮扶村倾斜,切实保障重点帮扶村产业发展、交通运输、住房饮水等各方面要素,全面补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生态建设方面的短板弱项。三是加大资金投入。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加大对重点帮扶村补助资金的支持力度,在保证每年度省定100万元、市定40万元、县定20万元建设资金的基础上,市财政从2022年开始连续三年每年安排1000万元以奖代补支持“十个一”“八个有”建设,确保资金不断流、项目不断档。(龙学辉)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