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通渭县完成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340户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你注意了没,咱们现在不说谁家,咱们说几号。我们家是2号,你们家是8号,有种城市别墅区的感觉。”在甘肃省通渭县什川镇的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什川村村民洪学明和段维国一边拉着家常,一边参观着彼此的新家。
离什川镇镇区2公里处,有两排整齐的建筑,前面一排是居民住房,后面一排是生产用房和牛羊圈舍等配套设施,门前正在建设公园等基础设施,这里就是什川镇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洪家沟社集中安置点。
图为通渭什川镇生态及地址灾害避险搬迁点.jpg
从左往右数,第二号住户就是洪学明家,古色古香的红色实木家具,缀以大盆绿植,红木地板下面铺着石墨烯电地暖。
洪学明指着安装在墙上的温控器介绍说:“石墨烯地暖安全快捷方便,我可以用手机遥控操作,也可以手动调节。”考虑到父母不便使用手机,洪学明便教会父母根据自己的感觉手动调节室内温度。
通渭人在盖好的新房子里,必然是要挂一幅字画的。这些字画有的是名家书画,有很大一部分是当地书画爱好者的习作,还有的是主人自己题写的。
8号住户段维国家挂的是亲戚的书法作品,推门进去,只见客厅的墙上挂满了草书、隶书、楷书等书法作品,卧室也挂有很多字画。他们家采用了空气能热泵供暖系统。
“取暖期用电不执行阶梯电价政策,每天 7:00-12:00、19:00-24:00,用电价格执行居民生活用电谷段目录电价,最便宜时每度电2毛钱。”通渭县什川镇副镇长卢天云介绍说,虽然两家采取的供暖方式不一样,但是他们都是用电烧暖,都能享受用电优惠政策,而且清洁方便。
洪学明在青海做生意,段维国在什川镇开家小吃店。年龄相仿的他们,从小一块儿长大,小时候分享玩耍的乐趣,长大了分享生活的经验:人到中年的他们,都知道挣钱不易。当他们听说要落实10万元的补助和5至10万元的贴息贷款等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政策时,他们立即决定搬迁。
搬迁后,他们住进了建筑面积124平方米的新房,有255平方米的前院,建有厨房、卫生厕所。“一分钱都不好挣,这可是补助10万元的好政策呐。” 他们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真的是瞌睡遇到枕头的事。政府扶持力度大,对我们农户很贴心,无论是工程质量,设计,安排等事项都非常满意。”洪学明说瞌睡遇到枕头是因为他家的旧宅邻崖,段维国的旧宅切坡。
“以前居住的地方条件太差,山大沟深,路不好走,房屋整体破旧。”洪学明边说边进行拆旧的收尾工作,完全拆除后,旧宅就要恢复耕地了,他打算种些蔬菜。
针对生态系统脆弱、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现状,通渭县以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有业就、生活好”的目标,启动实施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项目,用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的方式,配套相关政策,改善搬迁群众居住条件,提高生产生活水平。2023年,共搬迁群众340户1400人,补助资金3400万元。
夕阳西下,阳光斜照着老屋仅剩的院墙,洪学明笑着和他家的老房子合了影。(李苏敏)
责任编辑:吕娅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