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经 正文

“交流”:进博会上常被忽略的“金矿”

2023-11-09 10:55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摘要:进博会上,进口是核心。

 交流更加畅通,合作更加便捷,进博会为世界创造了新的发展动能。图为本届进博会现场。崔立勇/摄

交流更加畅通,合作更加便捷,进博会为世界创造了新的发展动能。图为本届进博会现场。崔立勇/摄

本报前方记者 | 崔立勇

2021年,来自英国的智慧家电品牌IAM首次参加进博会,获得大量意向代理商与客户,他们也成了公司熟水机的第一批种子用户。通过与他们的深入沟通,IAM对熟水机进行了深入的精细化调整,2022年1月新品正式上市,在几个月后的“6·18”购物节中进入线上台式净饮机销量前十。

来自爱沙尼亚的美柔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本来并没有多少人知道,在进博会上企业建立了自己的“朋友圈”,线下销售找到了突破口,天猫国际旗舰店也在参展后上线,打破了过往在欧洲线下销售为主的单一模式。企业通过进博会上的交流发现,中国与欧洲的市场需求差异不小,必须因地制宜,推陈出新。

这样的故事在进博会上还有很多。当大部分注意力投向展示和销售新产品之时,“交流”这一全球企业参加进博会的重要目的常常被忽略。事实上,齐聚上海的面对面交流给参展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益处。

松下控股株式会社全球副总裁、集团中国东北亚总代表本间哲朗表示:“在进博会的平台,我们能够直接和政府、企业、客户、媒体朋友进行交流,现场得到他们的反馈,这点非常好。”

雀巢集团大中华大区高级副总裁方军涛同样看重进博会上交流的价值。“在这个国家级展会平台举办的几天里,中央和各地方政府、采购团及参展商的负责人聚集在上海,大家一起集中沟通交流,大大提高了沟通效率,通过高层对话探索出很多新的思路和机遇。”他说。

进博会热闹的展台和涌动的人流印证着中国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内需潜力,也带来了多种形式的互动机会。

诞生于美国的清越科技认为,不同于常规的消费品,科技类产品需要向消费者讲述故事,进博会给了难以靠传统营销打开市场的科技新品充分沟通的机会。

德国特种玻璃制造巨头肖特希望在中国市场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几乎整个中国大市场的缩影生动鲜活地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可以在展会现场与展客商交谈,并参与集中签约等各类活动,还与很多企业签订了协议、建立了合作关系。”中国区总经理陈巍说。

交流出机遇,交流出合作。2021年,来自新西兰的太平洋羊驼家纺集团在进博会上的展位仅9平方米,但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纷至沓来。2022年6月,企业获得新西兰初级产业部的批准,将3.3吨优质羊驼纤维运往中国,用中国成熟的精细化纤维梳理工艺为羊驼纤维原料赋能。这是新西兰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羊驼纤维原料出口,也成为中国和新西兰在羊驼纤维初级产品技术领域合作的典范。

JATCORP是一家提供天然健康乳制品和健康补充剂的澳大利亚上市公司。通过进博会,企业接触到广泛的潜在客户和合作伙伴,并成功获得了新的地区代理商,使得自身的产品能够覆盖中国更多的地区。

澳大利亚必和必拓首席商务官潘文怡表示,第五届进博会上,必和必拓与中国矿产资源的有关企业签署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探索矿产资源领域的双赢发展机遇。在“进博效应”催化下,目前必和必拓已携手中国宝武、河钢集团、中国铜业和大冶有色等多家产业链合作伙伴。

进博会上,进口是核心。与此同时,中国的低碳环保、健康养老、消费升级等,都是进博会平台上反复交流的主题。罗氏制药中国总裁边欣认为,进博会不仅是全球创新产品和前沿科技绝佳的首发高地与聚集地,也为各方构建了绝佳的交流和沟通平台。

美国陶氏公司全球副总裁柯乐文特别看重进博会的交流机会:“在这些人与人的交流中,我感受到了真正的价值——结交新朋友、发展新关系从来没有坏处,而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责任编辑:刘维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