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摘要:一个个创新制度在这里落地,一项项创新科技在这里诞生,一个个高质量发展新奇迹在这里呈现。
位于上海市松江区的广富林文化遗址。姜辉辉/摄
本报记者 | 邱爱荃
从“源起松江”“联通嘉杭”,再到“九城共建”,从秉持新发展理念的基层生动实践上升为国家战略重要平台,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松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飞升……一个个创新制度在这里落地,一项项创新科技在这里诞生,一个个高质量发展新奇迹在这里呈现。
2016年5月24日,1.0版“G60上海松江科创走廊”扬帆起航;一年后的7月,面向长三角,松江“眼睛向西”,主动对接嘉兴、杭州,2.0版“沪嘉杭G60科创走廊”乘风破浪;2018年6月,松江、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九城携手,3.0版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贯穿沪苏浙皖,区域创新协同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松江,地处上海西南部、黄浦江上游,被誉为“上海之根、沪上之巅、浦江之首、花园之城、大学之府、制造重镇、科创走廊、旅游胜地”。
20世纪90年代,松江进入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时期,房地产税收最高时曾占到区级税收的46.3%。到2016年,松江建设用地空间资源已经基本布满。
在土地等资源紧约束下,松江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土地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向规划要品质、向存量要空间、向科创要动力、向质量要效益,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创造性地提出G60上海松江科创走廊建设,大刀阔斧走出一条地方高质量发展新路。
过去,松江外向型经济占主导地位,区内一家电子信息代工企业贡献了全区一半的工业产值,企业自身研发、销售“两头在外”,利润被严重挤占,究其根源,正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G60科创走廊启动建设后,松江从引进模仿的“跟跑者”转变为自主创新的“领跑者”。世界首例生物节律紊乱体细胞克隆猴模型在这里诞生;打破国外大尺寸硅片制造技术垄断的450毫米超硅大硅片在这里研制;全国第一张跨省异地办理的工商登记执照从这里发出……伴随着一个个创举,松江也从传统的农业县、房地产占“半壁江山”的郊区,跃升为有力支撑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的创新策源地。
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引领下,松江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强度由“十二五”末的3.58%上升到目前的6.79%,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2家,上海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218家,数量位居上海市前列。2021年,松江新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占上海市认定总数的11.4%,排名上海市第二。松江区有效专利拥有量5.1万件,较“十二五”末增长151%;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50.2件,较“十二五”末翻一番。松江区每亿元地区生产总值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居上海市各区第一位。
作为先进制造业强区、上海高端制造业主阵地,松江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95家,总量位居上海市第四。以先进制造业主导的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十三五”年均增长35.2%,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超过60%。此外,制造业税收替代房地产占主导地位,地方财政收入“十三五”年均增长12.4%,地区生产总值“十三五”年均增长10.5%。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策源地的松江,科创驱动发展的效应仍在进一步显现,核心技术突破攻坚“卡脖子”难题。在集成电路领域,450毫米集成电路用晶体生长系统、全球最先进的ALD光伏工作母机、ARF/KRF高端光刻胶核心技术等,在“缺芯”寒潮下扛起国产替代重任;在生物医药领域,生物节律紊乱体细胞克隆猴技术领跑全球,同联制药1类抗生素新药可利霉素正进行降低新冠病毒复制率等临床试验,瑞钼特高端影像CT设备球管用钨铼合金靶材填补国内空白;在卫星互联网领域,打造低轨道、高通量多媒体卫星网络产业集群,成功发射“松江号”和“G60号”等实验卫星并组网,加快实施“G60星链”计划,成为全球三大卫星互联网之一。
目前,松江6.79%的R&D投入强度已经高出上海市平均水平,其中约91%的研发投入来自经营主体,预计今年将有更大增长。
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
一引其纲,万目皆张。2019年,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纳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标志着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从秉持新发展理念的基层生动实践上升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平台。
2020年,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民银行、证监会等国家六部委联合印发《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方案》,明确“三先走廊”战略定位: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先进走廊、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的先试走廊、产城融合发展的先行走廊。
2021年3月,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其中明确提出,要“瞄准国际先进科创能力和产业体系,加快建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和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提高长三角地区配置全球资源能力和辐射带动全国发展能力”。这一要求,赋予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新的国家使命。
走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展示馆,一项项技术成果都展现了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九城共建、协同发展所取得的创新成果,体现了科创驱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展馆中展示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首台“超大视野口腔CBCT”,可一键生成全景片和侧位片,实现数字化全景、CT及侧位扫描功能三合一,完全改变了我国口腔高端医学影像设备长期以来依靠进口的局面。由中仿智能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CNFSimulator飞行模拟器系统,不仅可替代训练小时数达70小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并且与目前外国设备相比,在气动数据精准度、硬件结构仿真度以及产品整体稳定性方面都有着巨大的优势。
据介绍,G60九城拥有包括张江高科技园区、苏州工业园区、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上海临港松江科技城等42个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科技产业园区,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等七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一体化发展和协同创新,提升产业集群全球竞争力。
协同创新牵引协同发展
“恭喜!260万元成交!”经过紧张的多轮竞价,起拍价248万元,来自宣城的科技成果“高分散性纳米氧化铝的非水溶胶凝胶制备方法”最终一锤定音。此次科拍会共拍卖项目50个,上线推介项目187个,覆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来自上海、苏州、宣城、合肥的“物联网定位终端及应用于汽车租赁平台的调度管理系统”等6个项目现场竞拍,现场成交额更是首次突破23亿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次参与拍卖的多数项目,都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相关成果需要长时间的实践探索和技术创新积淀。
从首届1.04亿元、第二届5.03亿元,到第三届10.23亿元、第四届50.18亿元,再到今年的109.68亿元,为何G60科拍会成交额,每年都能翻倍增长?这得益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进一步打通了从“生产一线”职工到“大院大所”专家的“从0到10”创新成果转化全链条。从创新平台共建、科研资源共享、关键技术共研、成果转化共投等方面探索构建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在建立面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方面做出了示范性探索,共同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工信部赛迪研究院的报告提出,G60城市群创新发展指数领先于国内其他城市群,协同发展指数已成为国内城市群典范。
7年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从要素流通一体化、人才交流无缝化,进一步迈向机制创新接轨化。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了长三角“一网通办”试点机制,实现九城89个综合服务通办专窗全覆盖,跨区域可办理事项数量已经超过178项,跨区域办件累计突破100万件,大幅提高科创要素流动和配置效率;集聚省级以上产业创新中心31家,16个长三角城市在松江设立“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九城轮值举办G60人才峰会,成立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联盟,出台互认互通人才18条政策,实施“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百万科创人才工程”,已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专业技能人才超1190万人,院士工作站652个,博士后流动站913个。
高协同联动带来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G60九城经济呈“V形”反弹,彰显逆环境下强大韧性和高成长性。6月以来,九城签约落地项目超1300个,总投资额逾1.26万亿元。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学术主任蒲慕明说:“G60的脑智科创基地建成以来,我们已经在脑认知的原理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进展。如今这里吸引了更多的国际团队加入。长三角地区成为各界英才施展才华、创新创造、成就事业的舞台。”
松江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松江以国家重大战略为牵引,在中央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国家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专责小组和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领导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始终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牢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持续完善央地联动、区域协同工作机制,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导向,以“科创+产业+金融”为抓手,不断促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区域创新协同。
责任编辑: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