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要“高大上”也要“小而美”
——访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陆如泉
位于土库曼斯坦列巴普州的中国石油阿姆河天然气公司内,马佳洛夫·别贺卓特正在戴着呼吸器进行检修作业。新华社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 王健生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从“大写意”到“工笔画”,从顶层设计到走深走实,从大项目到“小而美”,从“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到“以企业为主体、遵循市场化法则”,从“六廊六路”到“多国多港”,从原先的64个国家到现在的150多个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影响力最大的经济合作平台。
在共建“一带一路”十年来所取得的诸多成就中,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能源合作表现亮眼。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陆如泉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将之称为“浓墨重彩”。
“能源丝路”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典范
“当下,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其背后是一批中国跨国公司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领头雁’和‘弄潮儿’。”陆如泉说。
今年7月初,联合国贸易与发展委员会发布了2023年度“世界投资报告”。照例,报告后面附上了2023年度“全球跨国公司100强榜单”和“发展中国家100大跨国企业榜单”。2023年度共有11家中国企业上榜全球跨国公司100强。其中,大陆上榜9家企业,分别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中国中化控股公司、华为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中国远洋海运集团、中国海洋石油集团、腾讯公司、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和联想公司。
“2023年是中国石油‘走出去’30周年。中国石油等一批中资企业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在秘鲁、苏丹、加拿大等国从事油气开发合作业务。”陆如泉谈道,在最近十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中资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更快了,范围领域更广了,规模实力更强了,影响力也更大了。
一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石油的规模实力:2023年,海外资产1万亿元、海外收入1.5万亿元、中外方员工7万名。中国石油已从一家纯粹的国家石油公司发展成为一家全球性跨国石油公司。
中国石油的全球化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并取得巨大成功的一个缩影。
陆如泉以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为例,向记者介绍了共建“一带一路”十年来的显著成就:
在中亚俄罗斯地区,通过多双边合作,构建完善了中亚天然气管道这一途经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中国的超级天然气枢纽工程,截至2022年底,中亚天然气管道已累计向中国输送天然气超过4200亿方;在亚太地区,中缅油气管道工程、雅万高铁(雅加达—万隆)是名副其实的大工程;在非洲,蒙内铁路(肯尼亚蒙巴萨—内罗毕)、莫桑比克特大型天然气田的开发亦是特大型工程;在拉美,巴西美丽山特高压输电项目更是闻名遐迩。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能源丝路”对推动区域发展、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进步意义突出,实现了互利互惠的初衷,已经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典范。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要“大处着眼”也要“小处入手”
刚刚在北京成功结束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主题就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携手实现共同发展。陆如泉参加了高峰论坛的智库交流专题论坛。对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陆如泉认为,既要“大处着眼”也要“小处入手”。
在他看来,所谓“大”,就是“一带一路”建设作为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最大规模的国际合作平台,作为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桥梁和纽带,是宏观性的,具备“大”的特征。
所谓“小”,就是“一带一路”建设要注重细节,要高质量高标准惠民生,要“小而美”。
在大的方面,共建“一带一路”充满着大智慧,是数千年来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传承。
同时,“一带一路”需要与沿线国家的类似倡议和规划进行对接。过去十年,“一带一路”倡议与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和“大欧亚计划”进行了有效对接,其成果之一就是中俄企业成功共建了俄罗斯北极亚马尔LNG项目和北极2号LNG项目。“一带一路”倡议与伊拉克的“战后重建计划”有效对接,中国能源企业有效参与了伊拉克数个大型特大型油田项目的开发,成为伊拉克最大的外国投资者,将伊拉克的石油产量水平由2003年的约100万桶/日提升至2022年的约450万桶/日。
另一方面是国内省市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对接,比如,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与中亚五国充分对接,打造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
而且,共建“一带一路”是需要大工程和“超级工程”做支撑的,就像人体需要骨干一样。有了大工程,共建“一带一路”才能立起来。而共建“一带一路”的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管网这几条有形的和无形的“路”,就像人体系统的“主动脉”,让共建“一带一路”这个系统的“血液”流通起来。十年来,喀喇昆仑公路不断升级改造,中老铁路、雅万高铁成为共建“一带一路”靓丽的名片,跨越我国西北、东北(中俄)、西南的陆上油气管道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工程……共建“一带一路”的立体化动脉已然形成。
研究参与了十年的油气合作,陆如泉见证了“一带一路”倡议从“星星之火”到目前的“燎原”之势;见证了“一带一路”建设从“大写意”到“工笔画”的项目运营;还见证了“一带一路”建设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五通”从无形到有形,再到无形的“润物细无声”,润泽到沿线各国。他深切地感受到,共建“一带一路”从“大处着眼”的必要性,更体会到“小处入手”的重要性。
他给记者具体谈了“三个小”。——“小地方”。因为石油合作、石油项目基本上都是在一些偏远的地带,小地方就牵扯到小关系,要跟当地的社区处好关系,要跟当地的部落或长老搞好关系;要了解当地风土人情,了解当地对道路使用、水源使用、环保、排放、扬尘、噪音等诸多问题的约束,有利于处理好棘手事件。
——“小条款”。合同条款是项目执行的“宪法”。合同条款的清晰程度对维系项目运营、保护投资者利益往往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小人物”。共建“一带一路”要做好民心相通,民心相通在宏观层面是文明的交汇、跨文化沟通,在微观层面就是关注小人物,特别是关注当地员工的个人诉求。
共建“一带一路”项目合作凸显“五大模式”
谈及中国石油等中国企业在共建“一带一路”中的项目合作和国际化经营模式,陆如泉将其总结为:全球化思维、差异化定位、专业化管理、项目化运营一体化、发展本地化。
他认为全球化的设计,就是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从全球层面来设计资产布局和谋划,同时也要抓住全球范围内稍纵即逝的机遇。
“项目经营策略的深度最能体现一个企业的竞争能力、专业性、工匠精神和精细管理程度。”在陆如泉看来,于“一带一路”合作项目而言,项目经营策略的研提和落实是重中之重。在研提或优化项目策略时,一定要细化不同情景、不同国别下的应对策略,做到“一项目一策略”。
在专业化管理方面,要借鉴国际最佳实践,采取国际通行的招投标;在运营管理的层面,一定要敬畏国际规则。
“一个长期亏损的项目是不能给当地带来价值的。只有盈利才能真正地给当地创造价值,才能可持续发展。”陆如泉说,合作项目是效益、产量、收入的载体、来源,共建“一带一路”真正重要的就是以项目为导向,把项目合作层面的事做好。市场营销搞好了,就是既谋求了合理的投资回报,又为当地造福。
一体化发展就是发挥横向和纵向全产业链的优势和协同效应。“像中石油在国内就是上下游全产业链的,既有上游的勘探开发,又有管道建设、炼厂,还有工程供应商、承包商、服务商,能够给东道国提供整体解决方案。”陆如泉说。
本地化立足更重要的是实现与当地社会和当地供应商、服务商、承包商的共同发展,并使项目雇员充分当地化。陆如泉举例说,像中国石油现在干得好的项目基本上就是找一个欧美的合作伙伴,再加上当地的公司三方一起合作,抗风险能力强,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陆如泉表示,以中国石油为代表的中国能源企业在海外的投资运营管理模式的精髓在于:中国开发性银行(或国际多边开发银行,如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投行等)的贷款(融资)支持+中资企业在当地基于实体经济合作项目的支撑+中方有效参与合作项目运营管理+通过项目建成运营后获得的收入进行投资回收+合理的投资回报(收入的主体部分由东道国政府获得)+在当地长期运营+双边关系进一步巩固。“这也是‘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能源合作项目、信息通讯、建筑等领域合作所广泛采用的模式。”这种模式既适用于中资企业在当地的绿地投资(FDI),如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和生产,也适用于工程建设和承包,如中电建、中交建、中铁建、中建等企业在海外发展。
“十年只是开端。”陆如泉强调,开放包容,互联互通,深化合作,携手并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必将迎来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共同发展。
责任编辑:王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