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西青区举行“聚力乡村振兴 打造西青样板”新闻发布会
摘要:今年以来,西青区勇挑大区责任,坚持新发展理念,锚定建设农业强区目标,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在全市率先创建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县,努力为东部沿海地区特大城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探索路径、打造样板。
中国经济导报 记者 朱波
10月17日,天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聚力乡村振兴 打造西青样板”新闻发布会。参加发布会的有西青区委书记朱财斌,西青区委宣传部副部长赵金玺,西青区农业农村委党委书记、主任林小琳,西青区杨柳青镇党委书记宫克明,西青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李峥及媒体记者。就聚力乡村振兴,打造西青样板的有关情况,朱财斌做了主题发布,相关同志回答了记者朋友所关心的问题。
发布会由天津市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李娟主持。
朱财斌表示,西青区作为环城四区之一,是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的扩展区,具有近郊农村区位、土地、产业的资源优势,有133个行政村,全部完成了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集体经济组织159个,确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27.3万人,农村集体资产规模占到了全市总量的50%,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今年以来,西青区勇挑大区责任,坚持新发展理念,锚定建设农业强区目标,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在全市率先创建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县,努力为东部沿海地区特大城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探索路径、打造样板。
朱财斌说,西青区推进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在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上先行示范,做强乡村振兴产业支撑。
西青在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上具有独特资源禀赋,有雄厚的产业化基础,有发展设施农业、品牌农业和现代种业的良好条件,借助这些优势,不断扩大盘活特色资源,以产业链思维打造现代都市型农业升级版。首先要保障粮食稳定安全,打造了小站稻和高端精品蔬菜两条特色农业全产业链,产业链集育种繁种、现代化种植、体验式景观展示、产品加工销售于一体,切实守牢津城的“菜篮子”“米袋子”,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创响一批“土特产”品牌,西青自然条件优渥,多条河道贯穿,沙窝萝卜、杨柳青年画等特色产品声名远扬,为此我们实施了乡土产业培优工程,打造沙窝萝卜、葫芦、年画等特色产业链集群,实现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和品牌化营销,王稳庄镇中化农业入选第一批农业高质量发展标准化示范基地,辛口镇被创建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促进农文旅全面融合,推进农业“接二连三”,设计推出了子牙河风情旅游带、运河文化体验带、独流减河生态观光带等乡村旅游线路产品,打造了生态六埠、稻香农谷、水墨高庄、树蛙部落等一批乡村旅游品牌,水高庄村、第六埠村、大杜庄村、白滩寺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借此机会,我们也热情欢迎市民朋友们来一趟说走就走的“西青之旅”,乐享西青的农耕文化、田园乐趣,体验西青的非遗民俗、津味农品,让您繁忙的身心得到放松和陶冶。
二是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上先行示范,厚植乡村振兴绿色生态底蕴。
实施乡村振兴,就是要守护好乡亲们的家园故土,建设农民骄傲、市民向往的美丽乡村,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充分借鉴“千万工程”蕴含的理念方法,突出顶层设计,坚持一村一策,有机融合美丽生态、美丽经济和美好生活。聚焦乡村规划引领,今年年初谋划了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行动和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工作方案,统筹全区农业、城镇、生态等功能布局,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村庄规划编制,精心创建5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充分展现每个村庄的特色,努力使西青的乡村成为大都市发展的重要腹地。聚焦乡村基础设施提质,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深入实施农村全域清洁化工程,创建了11个市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15座,在全市率先完成“厕所革命”任务,率先实现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清零,不断刷新人居环境“颜值”和居民幸福指数。聚焦生态低碳农业发展,全力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以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等五大产业链为重点,构建以绿色、循环、低碳为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目前纳入国家、天津市绿色制造名单的单位和产品数量达到35个。牢牢守护绿水青山,建成了68.5平方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区,造林绿化面积超过1万亩,绘制了大绿成林的优美生态画卷,再现了天津鱼米之乡风貌,王稳庄镇、辛口镇入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三是在培育农村精神文明新风上先行示范,重塑乡村振兴文化内涵。
西青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孕育了运河文化、精武文化、年画文化、赶大营民俗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坚持以文化振兴凝心聚力,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在文化阵地方面,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建成了覆盖区、街镇、村居三级的特色阵地280余个,街镇、村居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00余个,“10分钟文化服务圈”基本建成,服务质量位居全市前列,为农民朋友提供了丰富精神生活的场所和学习交流的平台。在文化服务方面,为农民朋友多送“文化大餐”,开展了“乡村振兴文化行”惠民演出进基层、群众文化艺术节、“古柳讲坛”等文化惠民活动,连续举办了五届“运河记忆”非遗展,把埋藏在西青的人文故事和历史文化挖掘出来,寻找乡村记忆,留下美丽乡愁。在文明乡风方面,不断巩固西青区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成果,建成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国潮文化小镇等标志性文化工程,重磅推出“运河明珠·活力新城”文化旅游年活动,精心准备十大主题、近百场文旅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城市人文氛围。
四是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先行示范,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农村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西青区 以大抓基层为导向,深入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机制,全面释放乡村治理对乡村振兴的引擎作用。坚持建强基层组织,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行动为抓手,创新实施了“书记项目”、激励村干部干事创业“金十条”措施、“雏雁启航”、“青苗赋能”等一批基层党建新实践,打造了“十佳项目”示范引领、百个党组织重点推动、千个党支部夯基固本的“十百千”书记项目矩阵,形成全区上下齐抓共促乡村振兴的工作合力。我们坚持夯实人才基石。制定出台了“人才强区十五条”“科教兴区人才强区行动方案”、专业技术人才“金字塔”培养等政策,实施了乡村振兴主题培训、农村党员能力提升计划、农民教育培训提质增效工程等,吸引外来专家来西青搞科研、做项目,在现代种业、设施农业、智能装备等领域,今年以来累计引育农业技术创新人才、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等187人。坚持数字赋能智慧治理,前不久西青区以全国第三名的优异成绩成功创建国家数字乡村试点,为天津市创新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积累了经验,依托西青区大数据中心、数据金库、政务云数据中心这些平台,打破了数字农业发展的“信息壁垒”,特别是以网格化管理服务为基础,打造网格化基层社会治理平台,率先实施乡村治理“积分制”“清单制”管理,建设区、街镇、村居、网格四级管理架构,及时解决了村民紧急救助、物业维修、治安综合治理等问题,西闫庄村、付村、第六埠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称号。
五是在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上先行示范,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今年,西青区在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了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GDP增速的目标,上半年,西青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8805元、增速6.8%,位列全市第二。下一步,西青区将持续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成立强村富民公司6家,重点推进3个代行集体经济职能村深化改革工作,使西青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现代化成果。重点是紧扣农民就业增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动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打造“乐业西青”等特色劳务品牌,加大创业孵化基地等载体建设,加强针对性技能培训,合理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组织开展专题专场对接,引导农民向农业产业园区、各类企业和镇区就近就业。紧扣农业经营增效,强化村集体经济管理引导,开展土地、资金、技术、管理和文旅资源等多种形式的经营,推动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全面消除经济薄弱村。到2025年,全区纳入名录管理的家庭农场达到1000家以上,不断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2027年,全区劳动生产率超过每人年均10万元标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全面形成。紧扣农村社会保障,不断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对西青区的农村居民一次性给予养老保险补贴5000元,建成3家街镇综合为老服务中心、50多家日间照料中心和100多家老人家食堂,完善分层次社会救助机制,强化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确保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民、兜住底线、均等享有,不断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西青区将始终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使命担当,笃定信心、铆足干劲,满怀豪情实施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行动,以扎实的行动成效为我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贡献西青力量、展现西青之为。
责任编辑: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