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广州在2022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评奖中取得丰硕成果
摘要:广州市在本次评奖中取得丰硕成果,获得一等奖奖项大幅增加,更是在全省各市中首次实现突出贡献奖和特等奖的包揽,并首次实现由企业夺得特等奖。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皮泽红报道 9月22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正式通报颁发2022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广州市在本次评奖中取得丰硕成果,获得一等奖奖项大幅增加,更是在全省各市中首次实现突出贡献奖和特等奖的包揽,并首次实现由企业夺得特等奖。
据统计,全省220个奖项中,在穗个人和单位牵头获奖共143项,占全省65%。其中,罗锡文院士、高天明院士获得了全部2个突出贡献奖;在穗单位牵头获传统三大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共113项,占全省64.9%。三大奖中,共包揽全部特等奖2项;获一等奖37项,占全省75.5%,获二等奖74项,占全省60.2%。此外,广州市还独揽了突出贡献奖全部2个奖项,获得科技合作奖、青年科技创新奖和科技成果推广奖也分别占全省的75%、66.7%、56.3%。
取得以上成绩,是广州市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且付诸实践的直接成效,进一步坚定了广州市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及市委“1312”思路举措的信心和决心。总书记指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发挥科技创新的增量器作用,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4月份视察广东时,总书记赋予广州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继续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领头羊和火车头作用的使命任务。这样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必然离不开持续的科技创新。
省科技奖是高水平科技创新工作的权威度量衡,而且不同奖项分别对应科技创新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开发,再到成果转化和产品化、商业化的过程。在省科技奖中收获的成绩,充分展现广州市强化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相互融合的效果。
近年来,广州市聚焦“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全链条,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创新强市,推动科技创新“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增量”,取得了显著成效。
持续培育科技企业成为创新重要主体
近年来,广州市坚持实体优先、创新引领,通过打通“科学技术化、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资本化”路径,建立科技企业全周期发展支持体系,制定促进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并连续出台“高企六条”“科技型中小企业十条”等政策,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高对科技成果的吸纳、转化能力。
本次评奖中,在穗企业获奖实现量质齐升,共牵头获得奖项18项,包含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4项,含金量大幅提升。长隆集团以“世界珍稀野生动物活体资源库创建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首夺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昊志机电凭借在高档数控机床领域的深耕,在本次评选中收获一等奖。
重点推动研究机构成为创新先锋队伍
广州市致力于打造“2+2+N”创新平台体系,推动高水平研究机构落户,构建以广州实验室和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两大国家级航母平台为引领,以2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骨干的创新格局,以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4家省实验室、十余家高水平创新研究院等重大平台为基础的创新平台框架体系。不断增强创新平台建设与广州市产业布局的匹配度,赋予创新平台更多更大自主权,推动科技成果更好地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景,沿途落地转化。
本次评奖中,在穗研究机构牵头共获奖24项,其中获传统三大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共14项。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凭借“细胞命运决定的多维染色质层级调控”获得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其中,青年科学家陈捷凯获得青年科技创新奖。日前,该院在猪体内成功培育出人源中期肾脏,是世界范围内首次报告人源化功能器官异种体内培育案例。
全面服务高等院校成为创新基石
广州市大力推动产学研协同合作,提升高校基础研究对高质量发展的源头供给能力。出台基础人才导航计划,未来5年将投入近10亿元,通过实施青年博士“启航”计划、优秀博士“续航”计划、科技菁英“领航”计划,铺就基础研究人才阶梯式成长路径。实施市校(院)企联合资助计划,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连续三年居全国第三。充分激发高校人才创新活力,鼓励自由探索产出基础科技成果。
本次评奖中,在穗高校(含校属医疗机构)牵头共获奖95项,其中获传统三大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共75项,其中中山大学超算中心以“国产超级计算多模式应用支撑平台”项目首次夺得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精准引育高水平人才打造创新高地
面向全球汇聚高端创新人才,扎实推进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地方标准试点。2023年大湾区科学论坛吸引5位诺奖级嘉宾和近百位国内外院士参加。广州市35名科学家入选2023年院士增选候选人名单,占全省76%。依托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聚集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统一、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许彬等顶尖科学家在穗发展,助力引育国际化基础研究人才151人次。塑造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未来五年预计支持超3000名青年博士人才留穗发展。
本次评奖中,除了在穗两位院士获得突出贡献奖之外,在穗青年科研人员共获得青年科技创新奖16项,特别是华南理工大学共有5位青年科学家入选。在穗科研人员的实力和活力得到了全面体现。
充分发挥科技资源集聚辐射优势
一是进一步提升广州在“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中的主引擎作用,持续发挥广深“双城联动”的辐射效应,贯彻落实广深科技合作协议,在共建共享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开展联合科技研发、共促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方面紧密联动。
本次评奖中,在广州、深圳的机构一共牵头获奖185项,占全省的84%,充分体现广深“双极”地位。
二是进一步发挥广州市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优势,深化落实广佛同城发展战略,推动与珠海、东莞、中山等地强化合作,加强创新资源共享和产学研协同创新。
本次评奖中,在穗机构充分参与到佛山、中山、东莞、珠海、惠州和清远的获奖项目,体现了广州市富集的科技资源在大湾区中发挥重要的辐射作用。
展望未来,广州将继续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期望和重托,切实肩负起高质量发展领头羊和火车头的担当,争当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落实省委“1310”工作部署及市委“1312”思路举措,落实“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战略,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在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奋力书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篇章,为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贡献科技力量。
责任编辑: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