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部门:加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力度,用好用足新增2350亿元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
摘要:《通知》要求,加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力度,用好用足新增2350亿元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支持灾区企业利用债券市场募集资金恢复生产经营,支持灾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行金融债券扩大可贷资金来源。
中国发展网综合报道 据央行官网消息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印发《关于做好金融支持防汛抗洪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通知》。
《通知》要求,加大对受灾情影响较大的重点区域各类信贷投放力度,加强道路通讯、农田水利等重点基础设施修缮重建的中长期信贷支持,及时保障农户补植改种的农资购买资金需求,助力受灾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群体恢复发展。对承担防汛救灾和灾后重建重点任务企业,积极开展银企对接。对受灾情影响出现暂时困难的借款主体,不盲目停贷、抽贷、断贷、压贷,鼓励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给予免收罚息、分期优惠支持。坚持“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原则,最大限度简化理赔流程和手续,加大预赔付力度,提升保险理赔服务质效。
《通知》要求,加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力度,用好用足新增2350亿元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支持灾区企业利用债券市场募集资金恢复生产经营,支持灾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行金融债券扩大可贷资金来源。引导保险资金多种形式优先投入灾区优质企业和重大项目,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灾后重建资金保障机制。加强灾区现金流通、供应状况的监测分析,合理调配现金资源,着重做好群众生活和救灾所需现金供应。建立财库银协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国库资金划拨渠道安全便利的作用,全力保障抗灾救灾应急资金及时拨付。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将持续加强与各方沟通协调,形成政策合力,做好督促落实,不断提升防汛抗洪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金融服务质效。
助力灾后重建,金融支持是重要一环。此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的《关于做好防汛救灾和灾后重建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银行机构要强化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三农”、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灾区交通、通讯、燃气电力、农田水利、排洪防涝等基础设施修复重建和改造升级等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做好个人客户金融服务。鼓励银行机构针对受灾地区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农业、养殖企业和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开发专项救灾信贷产品。
8月11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联合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共同印发《关于帮扶市场主体支持灾后重建的通知》,明确将加强货币政策工具保障,单列100亿元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和50亿元再贴现额度用于支持相关金融机构做好灾后金融服务工作。
据了解,今年7月,人民银行已决定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额度2000亿元,进一步加大对“三农”、小微和民营企业金融支持力度。其中,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分别增加额度400亿元、1200亿元、400亿元。该举措将发挥精准滴灌作用,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促进扩大就业,支持经济内生动力恢复。
中国人民银行于今年8月19日公布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介绍。央行表示,我国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是人民银行引导金融机构信贷投向,发挥精准滴灌、杠杆撬动作用的工具,通过提供再贷款或资金激励的方式,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特定领域和行业的信贷投放,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兼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一方面,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建立激励相容机制,将央行资金与金融机构对特定领域和行业的信贷投放挂钩,发挥精准滴灌实体经济的独特优势;另一方面,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具有基础货币投放功能,有助于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支持信贷平稳增长。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10项,分别为:长期性工具,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再贴现;阶段性工具,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抵押补充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科技创新再贷款、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
近年来,在金融监管部门的支持下,金融机构加大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薄弱环节支持力度,小微企业贷款、涉农贷款等保持了较快增速。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全国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余额2.6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国内经济运行整体回升向好,但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驱动仍不足。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提高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