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图景不断涌现
摘要:广东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地1361处,数量位居全国第一;记录分布有陆生脊椎野生动物共1052种,野生高等植物6658种;现有红树林1.06万公顷,且湿地面积总量保持稳定,为各种生物提供了生存繁衍空间,对维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 聂金秀、鲁利韦、记者罗勉报道 从广东省有关方面了解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省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突出位置,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引领,深化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协同推进减污降碳,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图景不断涌现。
环境质量改善 多项生态环境指标保持高位稳定
在粤东,练江穿城而过,谷饶溪曾是污染最严重的支流,住河边的村民不敢开窗。如今河面洁净、景观优美,成了村民散步的好去处。
在珠三角,曾被称为“臭水沟”的茅洲河早已换上新颜,燕罗湿地公园花草摇曳,迎来散步休闲的市民。
两条曾经污染严重的江河焕发新生机,成为广东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生动注脚。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2012年以来,广东转变发展方式,直面生态环境问题,下定决心补上生态欠账,以超常规力度毅然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
针对突出的水污染问题,广东以全省污染最严重的茅洲河、练江治理为引领,层层压实治水责任。面对跨界河问题,广东建立“流域+区域”跨市治理合作机制,推动左右岸、上下游、干支流全流域治理。
治理中,广东探索出流域综合整治、“大兵团”作战等战法,国企、省企作为治水工程“主力军”,超常规补齐各类治污设施短板,治污大项目带动环境治理大提升。
在2022年底,全省地表水质优良率(Ⅰ—Ⅲ类)达92.6%,创有考核以来最好水平。“这个数值已接近发达国家的水质水平,难能可贵。”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首席科学家曾凡棠说,这表明广东地表水水质实现了历史性跃升。在今年1—7月,省生态环境厅数据显示,广东水环境质量继续保持高位稳定,地表水水质优良率达90.5%。
绿水倒映蓝天,“广东蓝”刷屏朋友圈已是近年常态。到2022年底,全省空气质量显著改善,PM2.5平均浓度再创新低为20微克/立方米,在今年1—7月,PM2.5继续保持低位,连续4年达到世卫组织第二阶段目标。
蓝天笼罩绿地,守住脚下净土。广东还全面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不断提升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等的处置能力。坚持将减污降碳协同推进,一场以能源结构调整为基础的经济绿色低碳转型也在广东上演。
目前,广东已基本形成化石能源、新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应格局,2022年广东新能源新增并网容量约770万千瓦,累计并网容量突破3000万千瓦,占各类型电源总装机容量超20%。
广东推动碳排放权交易、碳普惠等试点示范走在全国前列,资源能源消耗强度大幅下降,高水平完成国家下达的碳强度等约束性指标。
广东生态文明建设不断结出硕果,持续改善的生态环境,已然成为广东经济绿色发展、群众生活品质提升的基底。
生态修复见效 将创建4个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
广东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在污染治理的同时持续推进生态修复。生态环境治理是系统工程,韶关市凡口铅锌矿,开采历史已有六十余年的露天矿坑重新覆盖上了植被,矿坑旁建成广场、博物馆。这是广东唯一一座在产矿山建成的国家级矿山公园,漫步其中,不时听见鸟鸣。
根据《广东省绿色矿业发展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要求,到今年底,全省持证在采矿山将全部达到绿色矿山建设标准。
站在惠州市惠东县考洲洋畔的红树林湿地公园的观鸟台远眺,只见红树林绿意葱茏,树荫间鹭鸟歇脚、觅食,优美生态令人心旷神怡。作为全国红树林面积最大的省份,广东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红树林。4000多公里的绵长海岸线,万顷红树林点缀,宛如一道绿色屏障。到2025年,广东将在江门台山镇海湾、湛江雷州沿岸、湛江徐闻东北海域、惠州惠东考洲洋创建4个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新营造和修复红树林面积预计将超4.4万亩。
珠海市桂山镇最近几年以乡村振兴为牵引,美化海岛环境,改善居民生活。在今年6月,桂山岛入选了自然资源部评选的“和美海岛”名单,从客运码头踏上珠海桂山岛,东西延展的沥青路沿着海岸线铺展开来,沿街的商铺和海鲜档口鳞次栉比;穿行在岛上的街巷,蓝白色的建筑与海岛渔俗的传统风情相映成趣……
近年来,广东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等方面加快推进,从广东省自然资源厅获悉,目前生态修复成效显著——国家级“山水工程”强化稳步推进,“广东粤北南岭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完成全部19项试点绩效目标。
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五大工程”引领海洋生态稳中趋好,截至2023年6月底,累计修复红树林超1800公顷。生态海堤建设率为62%,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为35.94%。
矿山生态修复纳入年度民生实事,新增历史遗留矿山综合治理面积1270.6公顷。
随着自然生态得到修复,广东已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广东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地1361处,数量位居全国第一;记录分布有陆生脊椎野生动物共1052种,野生高等植物6658种;现有红树林1.06万公顷,且湿地面积总量保持稳定,为各种生物提供了生存繁衍空间,对维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红利释放 民生福祉兑现 发展迎来红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改善正日益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和经济发展红利,绿色发展理念也正为广东注入新动能。
一条条新廊道在城乡建起。
东莞市华阳湖碧道,满眼皆是水环境综合整治带来的人水和谐景象,这里已成为市民休闲胜地。如今,广东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在治理基础上再度升级建设碧道,多地的臭水沟、酱油河蝶变成水碧岸美的生态廊道。
广东省河长办数据显示,2022年广东建成碧道2273公里,目前全省累计建成碧道逾5800公里。治水成效加速释放,滨水空间愈加舒适,让更多群众共享治水成果,广州阅江路碧道、深圳大沙河碧道、佛山东平水道碧道、东莞华阳湖碧道等已经成为百姓节假日休闲旅游目的地。
碧道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空间载体,各地水经济发展迎来红利。在茂名市高州,随着根子河荔乡水韵碧道的建成,带动了沿线乡村“夜经济”的兴起;在茅洲河畔,旧工业物流园变为科技展示与生态体验交融共生的科技公园,随着碧道纵深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高校相继入驻。
广东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广东有2.38万条、总长10.3万公里的河流,全省正采取“10+2”的模式开展水经济省级试点,力争到2024年12月底前完成试点建设任务,力求推动河湖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向发展优势、经济优势转化。
随着绿美广东生态建设高规格推进,更多生态效益正在加速释放。目前,全省森林面积1.43亿亩,森林覆盖率53.03%,并且县级以上自然保护地达1361个,数量全国第一。
广东省正在逐步深化林城相依的格局,目前,全省21个地市都加入了“创森”行列;自2022年韶关、茂名、阳江“创森”成功后,今年又有河源、汕尾、云浮等市申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此外,韶关始兴等27个县(市、区)加入了国家森林城市(县城)创建行列。
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叠加“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创新“两山”转化的红利也已开始释放。在梅州蕉岭,15万亩竹海化身“摇钱树”,培育出13家经营大户,11家毛竹合作社及5家深加工企业,竹下菌类、南药等种植走向成熟,精深加工、生态旅游等新业态方兴未艾。目前,广东在约占全国4.2%的森林面积上,创造的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全国的10%,连续13年位居全国第一。计划到2025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
如今,以生态文明为引领,绿色已成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底色。到去年底,广东已创建8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20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7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定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广东将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引领,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责任编辑: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