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经 正文

习近平总书记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思想脉络与实践伟力

2023-08-10 14:09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

摘要: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在于促进各地区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引导各地走差异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从来都是一个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对城乡区域发展作出了更加长远、系统的战略部署和总体安排,为促进城乡区域发展、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指明了方向路径。

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2023年是“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2003年6月5日,“千万工程”在浙江启动。这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习近平在启动会上深刻阐释:大力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形成合理的“城—镇—乡—村”体系,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

2002年,浙江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1.9%,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扩大。放眼全国,工农城乡关系已经走到了一个新的路口,需要有地区在统筹工农城乡关系上率先垂范、作出探索。2004年1月,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力争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积极探索有浙江特色的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新路子。”

二十年日月其迈。浙江每年选择一个典型县市,召开“千万工程”现场会推进工作,不断把“千万工程”推向新的高潮。2022年,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倍差降至1.90,连续十年缩小。“千万工程”在全国推广深远影响着中国几十万个村庄的未来,深刻印证着新思想的真理光辉和实践伟力。

事实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乡协调发展的思路观念在其从政早期就初见端倪。16岁下乡,在陕北梁家河村插队,他与当地人民群众同甘共苦,逐渐形成对农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和对扶贫事业的坚守。在河北省正定县任职期间,习近平同志和其他领导班子成员带领干部学习当地先进乡镇企业的发展经验,最终讨论确立了正定发展“半城郊型”经济,探索发展了省会带动县城、县城带动周边的新路子。在福建任职期间,习近平同志大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厦门,习近平提出分管农业,首先就是要上高山,下海岛。在宁德,习近平同志结合闽东实际提出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等发展思路。在浙江担任省委书记期间,他指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在于推进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改革,还要注意不能把城乡一体化,简单理解为“城乡一样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克思主义城乡发展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建设的实践,立足于中国国情实际,提出一系列关于城乡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不断开辟我国城乡发展工作新局面。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会上他深刻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城镇化目标正确、方向对头,走出一条新路,将有利于释放内需巨大潜力,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而且世界经济和生态环境也将从中受益”。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2019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提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到2022年初步建立、到2035年更加完善、到本世纪中叶成熟定型的主要目标。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今后15年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窗口期”,城乡融合画卷正在神州大地迤逦展开。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是引导各类要素合理有序流动的过程,既要尊重客观规律,也要讲究方式方法。

早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在谋划推动闽东欠发达地区发展时,就提出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注重效益",在生产力区域布局上应走差异化的路子。

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就强调,"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2015年10月,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这次全会的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总书记再次强调,"城市和乡村、不同区域承担的主体功能不同"。2019年8月26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国区域发展出现分化态势明显的新问题,并指出:"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十几天后,总书记来到河南考察,在谈到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时,提出了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下,各地区突出优势、服务大局,在主体功能区这个底图上谋篇布局,科学推进国土空间开发。

部署实施区域重大战略

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每一项区域重大战略都有其特殊的战略内涵和要义,都要从历史发展的长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理解、把握和贯彻落实。

京津冀的"外科手术"

京津冀三地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然而在京津冀,有句话流传多年:"北京吃不完,天津吃不饱,河北吃不着。"强大的"虹吸效应"下,人口过多、交通拥堵,更一度成为困扰北京的"大城市病"。同时,在破除资源要素流动障碍、促进区域间合理分工、加强地区合作等方面,京津冀也面临许多难题。

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调研时提出,要谱写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京津"双城记"。同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戴河主持研究河北发展问题时,提出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此后,总书记多次就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努力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赢发展""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京津冀广大干部群众备受鼓舞。

"着力点和出发点,就是动一动外科手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大城市病'问题。"在推进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任务是重中之重。有了顶层设计,被称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两座新城呼之欲出--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设立雄安新区。"触及深层次矛盾,要更加讲究方式方法,内部功能重组和向外疏解转移双向发力。""雄安新区是外向发力;北京是内向调整,优化核心功能,把'白菜心'做好。"今年5月12日,习近平在石家庄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推动北京"新两翼"建设取得更大突破。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要处理好同雄安新区的关系,"两翼"要协同发力,有效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要处理好同中心城区的关系,实现以副辅主、主副共兴。这为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明了方向。

长江经济带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长江病了,而且病得不轻。"由于持续多年的无序利用和过度开发,长江一度不堪重负,生态环境恶化。长江两岸的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农业面源污染、化工污染等各类污染长期未能得到有效治理,使得长江水质逐渐变差、生态环境恶化。

"大病要用大方,沉疴还需重剂。"2016年1月5日,习近平在重庆主持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协调发展带。总书记首要关心的是长江的生态修复。从三江源到崇明岛,总书记调研足迹遍布长江流域。2020年8月19日,在安徽马鞍山调研途中,总书记强调,"长江禁渔是件大事,关系30多万渔民的生计,代价不小,但比起全流域的生态保护还是值得的"。长江"十年禁渔"是一个战略性举措,主要还是为了恢复长江生态。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短短十个字,醍醐灌顶。新时代的发展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不仅要看当下,更要看长远。

粤港澳三地的"大湾区梦"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希望广东联手港澳打造更具综合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2017年7月,在总书记亲自见证下,国家发展改革委、广东省人民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经协商一致,共同签署了《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启动。

2018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珠海出席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并宣布大桥正式开通。总书记强调,这是一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

2023年4月,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地方考察选择广东,要求广东举全省之力办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件大事,"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这为新征程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指明了方向,为粤港澳三地合力发展凝聚了新的磅礴动力。

做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文章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早在2003年2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接受《浙江日报》专访时,就提出沪苏浙要建立合作新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赴长三角区域考察。2018年11月,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一年多后,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了明确部署,要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相统一,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真抓实干、埋头苦干。

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长三角三省一市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到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从产业集群到创新协同,再到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制度创新成果迭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

"黄河一直体弱多病,水患频繁。"黄河流域的生态系统重要而脆弱,上中下游面临不同的生态安全风险,水土流失依然严重,水质污染问题比较突出。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了黄河上中下游9省区,多次实地考察调研。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就专程前往东坝头乡张庄村考察。这里既是焦裕禄同志当年防沙治沙首先取得成功的地方,也是九曲黄河的最后一个弯。2019年9月,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就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作了全面部署,并强调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

在三江源头,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叮嘱要保护好"中华水塔";在秦岭深处,强调保护"中央水塔"是"国之大者";在甘肃,首次提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对宁夏,赋予"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重要任务。这一系列区域重大战略,无一不是在国家区域发展全局中,不计较"一时一利",不局限于"一地一事",抓住区域发展的特点及每个阶段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算大账,谋发展。

下好区域协调发展的"一盘棋"

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在于促进各地区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引导各地走差异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有效应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更好适应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和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明确新时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这是党中央在新时代针对区域协调发展新特征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对长期以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全面提升。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强调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要从维护国家国防、粮食、生态、能源、产业安全的战略高度,针对制约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体制机制难题,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市场机制维护、营商环境改善、思想观念更新等,全面深化改革,培育壮大新动能,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构建协调发展新格局,推动东北地区实现全面振兴。两个月后,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出台《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明确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大体相当,提出建立区域战略统筹、健全市场一体化发展、深化区域合作、优化区域互助、健全区际利益补偿、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区域政策调控、健全区域发展保障等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更好促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共同发展,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19年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强化举措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同年5月21日,在江西南昌,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召开。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部地区这个'脊梁'要更硬一点,'补补钙',发挥更大的支撑作用"。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充分肯定了区域协调发展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随着这些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上,东西互济、南北协同、陆海联动,发展"差距"变追赶"势能",各地竞相发展、活力迸发,区域协调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

(原载于《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期刊2023年第6期)

责任编辑:宋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