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经 正文

年中看全球经济:仍面临多重下行风险

2023-08-03 10:57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摘要:世界银行6月发布的半年度《全球经济展望》将2023年的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从1月报告的1.7%提升至2.1%,但却将2024年的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修至2.4%,主要原因是发达经济体增速被向下修正。

 欧盟统计局当日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经季节调整后,今年二季度欧元区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增长0.3%,欧盟GDP环比零增长。图为近日,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商店橱窗内的商品正在打折出售。新华社

欧盟统计局当日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经季节调整后,今年二季度欧元区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增长0.3%,欧盟GDP环比零增长。图为近日,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商店橱窗内的商品正在打折出售。新华社

本报记者 | 季晓莉

7月25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更新内容,预计世界经济增速将从去年的3.5%降至今年的3.0%。IMF预计2024年世界经济增速为3.0%,维持此前预测不变。IMF同时认为世界经济面临多重下行风险,增长依然疲弱。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全球经济活动正在失去动能。”IMF首席经济学家皮埃尔—奥利维耶·古兰沙在IMF报告发布会上表示,风险包括各国央行为抗击通胀而采取的加息政策继续对经济活动造成拖累,以及不包括能源和食品价格在内的核心通胀率仍远高于央行目标等。

世界银行6月发布的半年度《全球经济展望》将2023年的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从1月报告的1.7%提升至2.1%,但却将2024年的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修至2.4%,主要原因是发达经济体增速被向下修正。

世界银行集团行长彭安杰说:“我们必须记住,增长预测只是预测而非必然结果。我们有机会扭转局势,但这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

全球经济总体放缓

发达经济体增速放缓继续成为全球经济增速下行的主要原因,这主要源于其制造业疲弱等因素抵消了服务业活动的拉动作用。IMF预计,2023年发达经济体的增速将从2022年的2.7%降至2023年的1.5%,约93%的发达经济体2023年的经济增速将放缓。2024年,发达经济体增速预计将进一步降至1.4%。

具体来看,IMF预计,美国的经济增速将从2022年的2.1%放缓至2023年的1.8%,随后在2024年进一步放缓至1%。由于今年一季度消费增长强劲,与此前4月份的预测相比,美国2023年的增速预期被上调了0.2个百分点。但随着消费者在新冠疫情期间积累的额外储蓄正在减少,以及美联储可能进一步加息,这种消费增长势头将不会持续下去。

欧元区的经济增速预计将从2022年的3.5%下降至2023年的0.9%,随后在2024年回升至1.5%。这一预测与此前基本维持不变,但2023年的经济增长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其中,由于服务业和旅游业的强劲增长,意大利的经济增速被上调了0.4个百分点,上升至1.1%。西班牙则被上调了1.0个百分点至2.5%。然而,德国在2023年一季度出现了制造业活动疲弱和经济收缩迹象,其经济增速被下调0.2个百分点,降至-0.3%。

此外,IMF预计英国今明两年经济将分别增长0.4%和1%;日本经济今明两年则将分别增长1.4%和1%。今年以来,英国经济一季度GDP环比增长0.1%,4月份环比增长0.2%,而5月份又下降0.1%,估计上半年可以勉强维持正增长。作为主要发达经济体中最薄弱板块,英国经济增长前景免不了更多风险变量的扰动。

相比之下,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在2023年和2024年的经济增长前景基本稳定,经济增速预期将分别达到4.0%和4.1%。不过,各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在欧洲、南美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中,俄罗斯、巴西和墨西哥均获得IMF显著上调今年的经济预期,调整后分别达到1.5%、2.1%和2.6%,其中俄罗斯的财政刺激、巴西的农业产出,以及墨西哥服务业复苏和承接美国需求的溢出效应,是IMF做出调整的原因。

中东和中亚地区的经济增速预期出现小幅下滑,主要是沙特2023年的经济增速预期被下调1.2%至1.9%,主要反映该国今年4月和6月宣布的减产。

IMF维持了对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测,预计中国经济今明两年将分别增长5.2%和4.5%。

核心通胀下降缓慢

由于能源价格下降,近几个月大多数经济体的总体通胀率有所下降,但核心通胀下行速度慢于整体通胀,仍远高于大多数央行的目标,且比预期的更加持久。根据IMF的预测,随着货币政策收紧,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预计今年全球约3/4的经济体的年均总体通胀率将下降。全球通胀率将从2022年的年平均值8.7%下降至2023年的6.8%,并在2024年进一步下降至5.2%,但仍高于疫情前(2017~2019年)约3.5%的水平。

核心通胀率的下降更加缓慢。全球核心通胀率预计将从2022年的年均6.5%下降到2023年的6.0%和2024年的4.7%。以欧元区为例,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6月份欧元区调和消费者物价指数(HICP)同比增长5.5%。该指数是欧洲央行通胀和物价稳定的消费物价指数,采用欧元的成员国价格指数的加权平均。从分项来看,虽然能源价格持续下行,但其他各分项价格均出现了不同幅度的上涨,其中,食品和烟酒价格同比上涨11.7%,非能源类工业产品价格上涨5.5%,服务价格上涨5.4%。剔除了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价格后,欧元区核心HICP在6月份同比上涨了5.4%,这表明,欧元区核心通胀率依旧处于高位。

未来如果出现更多冲击,通胀可能会保持高位甚至上升,从而引发货币政策的进一步收紧。若市场随央行进一步收紧政策而做出调整,金融部门的动荡可能会再次出现。

美国将利率推升到22年来最高水平

美联储7月26日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25个基点到5.25%~5.5%,把利率推升到22年来的最高水平。这是美联储自2022年3月进入本轮加息周期以来的第11次加息,累计加息幅度达525个基点。

持续加息导致美国经济增长放缓、金融系统压力增大,原本就沉重的债务负担进一步加剧,这将给全球经济带来负面外溢效应。此外,美联储大幅加息还推升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偿债成本,加剧其资本外流风险,输入性通胀加剧,这些国家不得不跟随加息,给其自身经济增长带来风险,进而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经济下行风险增大。

就在美联储宣布加息的前一天,此前曾因存款流失而引发股价大跌的美国太平洋西部银行宣布将被规模更小的加利福尼亚银行收购。这是继3月硅谷银行、签名银行关门,5月初第一共和银行关闭之后,美联储激进加息给银行业带来震荡的又一案例。

美国财政部网站近日更新的信息显示,截至7月27日,美国联邦政府债务规模达到32.659万亿美元,比上个月增加了3927.5亿美元。美国智库凯托学会警告称,美国联邦政府债务规模不断增加将导致私人投资受到抑制、突发性财政危机的风险增加。

不过,美股7月表现不错,全线上扬,标准普尔500指数和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连续3周收涨。美联储预测,鉴于最近经济的弹性表现,他们不再预测会出现经济衰退。但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实现经济“软着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美联储专门研究国际金融的经济学家的另一份报告发现,美国在2023年一季度已经耗尽了疫情期间积累的超额储蓄,略快于其他发达经济体。随着这些资金被使用殆尽,消费者支出可能减少,经济更难实现“软着陆”。

欧盟—南共市自贸协定难达成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近期,法国人减少了红酒消费,西班牙人开始对食用油精打细算,德国肉类和牛奶的消费量已降至30年来的最低水平,意大利的意面价格大幅上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至今,欧元区经济总量仅增加6%,而同期美国经济累计增长82%。当前欧盟消费支出约占全球消费支出的18%,美国占28%;15年间,欧元区经济体量从几乎与美国相当,发展到当前被美国超过近一倍。

今年以来,欧洲经济增长徘徊在停滞边缘。一季度,欧元区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增长0.1%,欧盟GDP环比增长0.3%。最新数据显示,经季节调整后,二季度欧元区GDP环比增长0.3%,欧盟GDP环比零增长。欧洲经济陷入困境,部分原因是长期以来欧盟经济结构改革乏力、内生增长动力不足及疫情冲击。

中德贸易额占中欧贸易额的35%。近期,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赴德举行第七轮中德政府磋商并对德正式访问,为中德、中欧互信注入动力。今年还是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欧盟正努力为经济增长寻求破局之路。

7月份,欧盟—拉美加勒比共同体峰会在布鲁塞尔举行,欧盟与4个南方共同市场国家(以下简称“南共市”)——巴西、阿根廷、乌拉圭、巴拉圭的自贸协定是峰会焦点。欧盟目前是拉美第三大贸易伙伴,出于对自身在拉美影响力下降的担忧和对关键矿产资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渴望,欧盟正努力重塑与拉美国家的合作关系。

但该自贸协定历经20多年谈判,至今仍进展缓慢。今年3月,欧盟对自贸协定提出附加条件,要求南共市承诺减少森林砍伐,出口产品须符合欧盟环保要求。如不遵守承诺,欧盟将不会批准协定,并有权发起制裁。该要求引发巴西、阿根廷等国强烈反对。

英国《金融时报》分析指出,环保议题是影响欧盟与南共市自贸协定推进的关键因素。以环保为政治诉求的绿党,近年来在欧洲政治版图中不断兴起,冲击欧盟对外关系。欧盟“环保优先”和拉美“发展优先”的价值观难以统一。德国《商报》报道称,法国、比利时、荷兰、奥地利和爱尔兰拒绝接受当前的条约文本,担心从拉美进口廉价牛肉会影响欧洲本地农业。而拉美国家担心欧盟工业品击垮本地工业基础。

总的来说,欧盟与拉美文化同源、经贸联系紧密,巴西总统卢拉上台带来拉欧关系改善的契机。但如果一直拖下去,协议恐更难达成,欧盟以此刺激经济的期待也就遥遥无期。

下行风险依然存在

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估计,全球风险债务违约率将于明年初达到5.1%的峰值,在“严重悲观”情形下,高风险债务的违约率可能将在一年内跃升至13.7%,高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13.4%的峰值。

IMF的报告认为,全球经济面临的多重风险将使下行的可能性居高不下。

首先,金融市场可能会重新定价。4月份以来,金融市场上调了对货币政策收紧的预期,但其仍然预计政策收紧的幅度将小于政策制定者发出的信号。这增加了不利通胀数据引发利率预期突然上升、资产价格下跌的风险,也可能进一步收紧金融环境,给资产负债表极易受到利率风险影响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带来压力。

其次,债务困境可能加剧。3月份美国爆发银行业危机以来,全球金融环境总体有所放宽,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借贷成本仍然居高不下,降低了其用于优先支出的财政空间,增加了陷入债务困境的风险。

此外,鉴于俄乌危机等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全球经济碎片化仍是一个主要风险,尤其对发展中经济体而言。这可能导致贸易受到更多限制,特别是在关键矿产、资本、技术和工人的跨境流动等方面。同时,也可能加剧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妨碍各国之间开展多边合作。

因此,IMF表示,各国央行应继续专注于抗击通胀、加强金融监管和风险监控。如果出现进一步的资金紧张,各国应迅速提供流动性。此外,IMF建议各国应建立财政缓冲,以应对进一步冲击,并确保向最脆弱的群体提供支持。

责任编辑:刘维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