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经 正文

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性挑战更需国际合作

2023-07-27 11:40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摘要:近日,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在某研讨会上表示,当前,中国经济最活跃的部分,是与应对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光伏、风电、电动汽车、储能。应对气候变化不仅是保护环境和气候,同时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世界气象组织近日表示,热带太平洋7年来首次形成厄尔尼诺条件,这可能导致全球气温飙升、破坏性天气和气候模式的出现。图为近日人们在西班牙马德里市区的一处喷泉消暑。新华社

世界气象组织近日表示,热带太平洋7年来首次形成厄尔尼诺条件,这可能导致全球气温飙升、破坏性天气和气候模式的出现。图为近日人们在西班牙马德里市区的一处喷泉消暑。新华社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 季晓莉

受全球气候变暖和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今年入夏以来酷热席卷北半球大部分地区,多地高温纪录被刷新:7月以来,日本列岛大范围遭遇近40摄氏度的灾害级酷暑;西班牙加泰罗尼亚部分地区气温高达45.3摄氏度;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死亡谷国家公园的弗尼斯克里克游客中心7月16日温度高达53.3摄氏度。

而在南半球,世界气象组织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南极海冰面积创下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6月的历史新低,比平均水平低17%;7月14日以来,乌拉圭东南部海岸线出现超过5000只动物的尸体,包括企鹅及海燕、海鸥、海狮和海豚,这可能与极端天气有关系。

纽约联合广场的气候时钟对标柏林墨卡托全球公共和气候变化研究所的数据,显示在持续的二氧化碳排放锁定至少1.5摄氏度的全球变暖之前还有多少时间,这是《巴黎协定》下全球气候目标的关键阈值——时钟上剩下的时间还有不到6年。目前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2022年甚至是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量创历史新高的一年。

极端天气对人类安全造成巨大威胁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塔拉斯近日表示,极端天气正在对人类健康、生态系统、经济、农业、能源和供水产生重大影响。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地球观测站的数据显示,在生长季节,美国堪萨斯州的农田里到处都是生长不良和被烤焦的作物,该州收成将比去年减少22%。据欧盟委员会估计,西班牙小麦产量预计将比5年平均水平低38%。欧洲央行估计,去年夏天欧洲的热浪将食品价格通胀率推高了0.67个百分点。

加拿大今年因森林火灾已疏散超过15.5万人,创历史记录。严重高温干旱令多国居民、工业用电激增,河流干涸限制水力发电,能源问题更加严峻。美国《华尔街日报》称,严重的电力短缺问题对涌入越南的制造商造成打击。在欧洲,葡萄牙和挪威等国的水电站水库已经干涸。气候变暖引起的强对流天气频发、海平面上升、候鸟迁徙习惯改变等,都会给未来的空中航道带来种种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强的台风也会给海上运输带来更多安全隐患。

路透社报道,在印度,迟到但降水量颇大的雨季暴雨对农作物造成严重破坏,印度大米零售价格上涨。在智利,占全球铜产量近30%的矿山生产将受限于大雨,产量减少和发货延迟将影响计算机芯片、汽车等产品价格。据国际劳工组织预测,到2030年,极端高温将使全球工作时间减少2%以上,这相当于损失8000万个全职工作岗位和2.4万亿美元。

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在一篇分析报告中指出,若仅考虑生产力的影响,该国每年因极端高温天气造成的损失达到1000亿美元。穆迪经济研究分析师克里斯·拉法吉斯认为,到2100年,热浪给人体造成的慢性伤害可能使全球国内生产总值降低17.6%。

在经历多次代价高昂的野火之后,美国州立农业保险公司(State Farm)和好事达保险公司(ALL)都停止在加州销售新的房主保单。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对冲基金城堡投资(Citadel)在其大宗商品交易业务中聘请了至少20名气象科学家,帮助预测天气和能源供需——这一举措在去年拉动该业务实现38%的回报率。

7月25日,世界天气归因研究协会(World Weather Attribution)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燃烧化石燃料、森林砍伐和其他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最为突出。如果全世界不迅速减少碳排放,全球升温突破2摄氏度,高温热浪将每2~5年就会发生一次。

近期中欧、中美气候合作互动增加

7月4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和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弗兰斯·蒂默曼斯在北京举行第四次中欧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讨论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巴黎协定》和“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实施方面的合作途径,也讨论了深化双边环境与气候合作、携手推进全球多边进程等重点议题。双方确定将循环经济、生物多样性、化学品管理、塑料污染、国家碳市场、气候适应、甲烷排放管控和包括可再生能源、电网稳定、储能、氢能在内的清洁能源转型作为重点合作领域,将加强在碳排放交易系统合作,举行中欧环境政策对话和中欧水资源对话等。

7月16~19日,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约翰·克里访华。克里在启程前就确定,此行最重要的目标是为今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8)奠定一个好的基础。据悉,去年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7)刚刚开始的第一周,谈判就陷入了僵局。美国总统拜登的气候议程在美国国内面临反对声音,一些议员指责克里与中国进行气候谈判是“对华软弱”,要求克里施压中国;还有议员质疑气候变化的真实性。

中方表示,中美气候变化合作有巨大潜力,同时离不开两国人民的理解支持,离不开中美关系的大环境。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比较政治与公共政策所所长于宏源近日表示,克里访华,“气候问题”也成了中美关系的“试金石”。

2021年,在双边关系困难的条件下,中美还是达成了《中美应对气候危机联合声明》《格拉斯科宣言》,在气候问题上启动或者准备合作。然而,这并未对中美关系的其他领域产生比较好的外溢效果。

国际气候谈判博弈困境仍存在

数十年来,国际社会探索构建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及相关附件为制度框架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形成以美国为首的伞形集团、欧盟和代表发展中国家的“77国集团和中国”三大主要力量。

但如今,合作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国际共识在降低。2015年《巴黎协定》达成,标志着人类首次对全面应对气候变化形成高度共识,但此后受复杂因素影响,世界各国围绕减缓与适应、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气候融资、损失和损害责任等关键问题展开激烈交锋,尚未达成实质性决议,全球气候治理“碎片化”趋势加剧。

全球气候治理最重要的文件之一——《巴黎协定》,是在7年多前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1)上达成的。在这场大会上,各国最终定下将全球平均温升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其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的重要目标。中美协调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关切,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7年间,美国对气候多边议程先退又进,给各国沟通和全球气候谈判造成了不少困难。

于宏源近日表示,美国实际行为是在偏离应对气候变化框架的《巴黎协定》气候目标,紧盯着气候变化的安全影响。美国2022年发布的《美国实现清洁能源转型的供应链保障战略》,就是借气候议题企图控制绿色产业的供应链,通过贸易保护手段来维系美国的“经济安全”。特别是在对中国依赖度较高的光伏、稀土、锂电池等领域,美国使用贸易保护工具推动脱钩断链。

为了彻底切断和中国的联系,美国甚至一度对从柬埔寨、泰国、越南和马来西亚进口的太阳能板加征关税,称这些国家的太阳能板是中国工厂制造的。但随着与中国光伏产业脱钩断链,美国国内的光伏产业陷入大面积停滞。2022年6月,在全美油气价格大涨、电力供需吃紧时,美国不得不宣布对这4个国家的太阳能板豁免进口关税,但只是暂时24个月而已。

当美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推动“全球甲烷减排承诺”时,中方就曾提出,发展中国家普遍在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方面存在基础数据薄弱、监测技术和有效措施缺乏等问题,需要发达国家给发展中国家更多支持和援助。但在所有的发达国家之中,对发展中国家的气候援助资金,美国是履行最差、拖欠最多的。

对于减少碳排放这个核心问题,美方认为,推动清洁能源转型是最重要的方法。气候治理不仅仅为了气候治理本身,还要通过气候治理来维系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例如《通胀削减法案》,美国计划在10年内筹集3690亿美元用于投资补贴新能源与减少碳排放,采取的是歧视性措施,要将外来企业在北美以外的生产排除在补贴范围之外。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正在制造示范效应

7月20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就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克里访华有关情况答记者问时表示,气候变化是全球挑战,需要各国携手应对,而中国是气候治理的行动派,贡献了本世纪以来全球25%的新增绿化面积,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清洁发电体系,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均居世界第一。同时,中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2%的经济增长,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

近年来,中国出资200亿元人民币设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实施绿色丝路使者计划、发起成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宣布不再新建海外煤电项目,积极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国际公共产品。中国还建立了覆盖全球最大的碳市场,未来有可能进一步提升在全球气候治理领域的话语权。中国在非洲建设“绿色长城”、在中亚地区建设风电光伏项目,在巴基斯坦建设水电站,在东南亚地区建设大量电网等项目,在公约框架内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来做事情。

中国正深入推动与包括非洲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务实合作,在可再生能源、生态环境保护、绿色低碳技术、碳市场、适应气候变化等方面深挖合作潜力。7月24日,中国—南非首期气候变化线上培训班开班,来自南非森林、渔业与环境部气候变化相关领域的政府代表、专家线上参训,来自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清华大学、中国农科院的专家就气候政策行动、中国气候投融资实践、碳市场制度体系建设和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等内容授课。

7月20日,中美绿色金融工作组在北京举行了主题为“气候投融资——政策、实践和案例”的高级别研讨会。高盛(中国)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范翔表示,全球有65%的气候应对解决方案,特别是涉及清洁能源和供应链安全的方案是由中国提出的。中国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可以创造价值16万亿元清洁技术基础建设的投资机会和4000万人的新增就业岗位。

近日,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在某研讨会上表示,当前,中国经济最活跃的部分,是与应对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光伏、风电、电动汽车、储能。应对气候变化不仅是保护环境和气候,同时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李高表示,COP28将于今年底在迪拜举办。中方期待COP28以落实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全球盘点全面评估实现《巴黎协定》目标的集体进展,评估发达国家目标和行动力度与其减排义务的差距,识别发展中国家所需的支持缺口,推动《公约》及其《巴黎协定》全面平衡有效实施。中方期待发达国家在COP28前切实兑现1000亿美元承诺,明确适应资金翻倍路线图,为制定2025年后新的集体量化资金目标作出更大贡献。中方也期待COP28就全球适应目标达成有力决定,完成损失和损害资金机制建设,充分响应发展中国家长期呼吁的资金、技术及能力建设支持需要。

责任编辑:张晶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