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国和一号”示范工程设备国产化率90%以上
摘要:下一步,山东将聚力打造“国和”先进三代核能基地、实现“国和一号”产业链在鲁快速发展。同时,抢抓国家核电发展战略机遇,加快核能规模化开发利用,全力建设核能强省。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赵猛、段文奇、柴进、记者尹明波报道 近日,载着我国自主研发JS07辐照监测仪表的运输车辆,驰骋千里,跨越山河,平缓驶入山东荣成“国和一号”示范工程项目现场,随着拆封、检查、验收等工序完成,工程主体设备采购供货圆满收官。据悉,此次到位的精密仪表由西安中核核仪器有限公司设计研发制造,重量约140公斤,主要用于核电站核岛区域辐射剂量测量监控。以此为标志,“国和一号”示范工程设备国产化制造率达到90%以上。
作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和一号”属于我国核电技术研发和产业创新的最新成果,是自主可控、可规模化建设、最先进的三代非能动核电技术,代表世界三代核电先进水平。“国和一号”示范工程单机发电功率153.4万千瓦,设计寿命60年,建成投运年可减排二氧化碳900万吨。
十年磨砺,铸就国之重器。十年前,在核电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关键设备制造远不能适配三代核电的背景下,“国和一号”示范工程全面开启了设备国产化研发历程。十年间,国内15个工业门类600余家科研制造单位4万余名科研人员参与开发研制,以热忱、敬业、创新诠释了核工业人的拳拳之心。“国和一号”示范工程两台机组共8万余台设备,超过百吨的设备模块30件以上,最大模块体积5000余立方米,重1400余吨,蒸汽发生器中用于热交换U型管14000余根,总长度超过300千米。从核电“大动脉”主管道到“心脏”主泵,从“大脑”核设计与安全分析软件到“中枢系统”核电仪控,再到电缆、仪表等遍布核岛各处的“血管”“神经”,累计形成知识产权成果8500余项,形成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新装置、新软件674项,一项项空白技术被逐步填充,关键设备和材料逐步实现自主化设计和国产化制造,设备国产化率由不足60%一路提升,目前已达90%以上。
“‘国和一号’作为我国最先进三代非能动核电技术,其带动形成的先进非能动核电产业链,具备了以新型号新技术持续策源、促进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以非能动项目规模化建设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能力和基础。”国家电投集团相关负责人如是说。为加快推进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落地,让示范工程早日建成,保设备质量、保需求供应的战斗在全国各地迅速展开。保供应离不开保质量,项目团队精锐尽出,合力打造一支百余人的青年监造队伍,以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作姿态,或驻扎在制造厂,或奔波在质量见证路上,累计执行质量见证10万次。保供应离不开高标准,项目团队始终坚持“盯全、盯严、盯紧、盯细、盯明白”的高工作标准,贯彻精细化采购管理,以“盯全”为采购工作第一准则,首次建立完善涵盖全部设备的采购信息库。保供应离不开善创新,采购人员以“为国铸重器”的开拓精神,面对新问题、新挑战,在总结规律的基础上,创新管理方法,开创了核电工程建设全新的供货管理模式。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国和一号”示范工程的建设引领了核电上下游产业链升级,改写了我国核电关键设备国外进口的历史。下一步,山东将聚力打造“国和”先进三代核能基地、实现“国和一号”产业链在鲁快速发展。同时,抢抓国家核电发展战略机遇,加快核能规模化开发利用,全力建设核能强省。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