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大国稳步迈向制造强国
摘要:当前,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41个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拥有最完整的产业链,在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门类中,有四成以上的产品产量占世界第一。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 见习记者 | 甄敬怡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30%,制造业规模已经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第一制造大国”地位更加巩固。
“世界工厂”地位始终未变
当前,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41个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拥有最完整的产业链,在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门类中,有四成以上的产品产量占世界第一。凭借生产成本低、生产效率高,中国形成了制造业在产能上的规模优势,吸引全球制造业企业投资建厂,也获得了“世界工厂”的名号。
在前不久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上,对于中国是否还是“世界工厂”的讨论热度很高。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变了吗?奥纬咨询董事合伙人贝哲民认为,中国将持续成为全球的制造枢纽。“80%的智能手机出口来自中国,尽管数据可能会出现下降,但不可能下降到0%,因为其他市场没有中国的规模和效率。”他认为,东南亚还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变成中国这样的制造业中心。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也认为,中国仍将是世界生产中心。“由于中国市场的巨大规模和完整的产业链,我坚信,对高端行业来说完全离开中国几乎是不可能的。”他指出,经过过去十年的发展,苹果手机生产主要来自中国和韩国,即使其将部分生产设施迁至印度或周边国家,仍有部分中间部件需要从中国进口,这也会驱动中国的产业升级。“我不认为在未来的十至二十年内中国会失去‘世界工厂’的地位,中国将仍然是最主要的世界制造业枢纽。”姚洋说。
我国是如何始终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的?有专家认为,传统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和新兴产业的加快崛起共同支撑我国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张。近日《工业基础指数(2022)》发布,对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工业领域产业链情况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2021年十大领域工业基础指数为31.68,较2020年上涨3.66,工业基础能力提升幅度为近年之最。
我国的产业链集群优势正在叠加成本优势释放更大吸引力。中国制造既有的规模优势,也正努力向高端迈进,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企业联合会标准化工作委副主任、中关村中慧先进制造产业联盟专家委主任陈玉涛表示,随着我国对产业链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和研发投入的增加,相关行业已取得一定突破和成就。以新能源产业为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262个重点环节,国内厂商可供给的环节比例已达85.88%,其中,关键环节自主供给率已达52%。
迈向制造强国的重要关口期
制造业之大,主要体现在规模上;而制造业之强,更多地体现在产业能级和生产效率上。业内常有声音表示,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全而不精、宽而不深”,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
近日,在第二届中国产业链创新发展峰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产业基础专家委主任委员陈学东指出,尽管我国已成为制造大国,但大而不强,整体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很多代表性制造业与世界制造强国差距巨大。“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工业基础薄弱、资源能源利用率低、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方式和工艺流程的水平亟待提升等短板。此外,工业化与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水平也需要提高。”陈学东说。
在陈学东看来,制造强国具有六个方面的主要特征,即自主创新能力要提升;产业基础要高级化,产业链要现代化;质量品牌要有一定优势;生产方式要以绿色和智能的方式,实现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供应链自主可控;各项体制机制都能适应发展。
在我国迈向制造强国的路上,当前产能大的规模优势可以提供怎样的基础优势?对此,有专家认为,“大”使得我国制造业形成了规模经济优势,很多产品订单只有在我国才能实现大规模、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的生产。“大”能为制造业技术进步提供更多资金、人才和应用场景,推动我国制造业加快技术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研发设计、高端生产装备、先进工艺设计、先进基础材料水平,实现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同时,“大”还能为中国品牌崛起提供更多有力支撑。近年来,中国制造正在成为高质量、高效率、高性价比的代名词,为中国本土品牌做大做强并形成全球影响力打好了基础。
3月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新闻发布会,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在会表示,当前,新型工业化发展面临着一些新的形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深度调整,我国处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重要关口期。
如何在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的逻辑和趋势下实现中国制造“由大变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金壮龙提出了六点做法,一是促进工业经济稳定增长,二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三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四是健全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五是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六是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
提质量创品牌破局“大而不强”
破解“产业大而不强、产品多而不优”难题,其中的两个关键因素是技术进步和企业品牌打造。加强品牌建设是推动中国制造向价值链中高端延伸的重要手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对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贸易强国作出重大部署。“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开展中国品牌创建行动”,品牌建设正式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从制造到创造、从产品到品牌,品牌建设非一朝一夕之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制造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培育了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品牌。随着我国产业结构不断深化,中国制造整体品牌形象显著提升。但当前,我国品牌企业的国际影响力还不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国际合作的需要,品牌发展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仍然有巨大潜力和提升空间。在此背景下,该如何走好下一步,在品牌建设过程中锻造新的竞争优势?“提升质量”成为重要关键词。
从供给端看,我国质量总体水平仍滞后于发展需要,部分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存在质量瓶颈,高品质产品、工程和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去年11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18部门联合印发《进一步提高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行动方案(2022-2025年)》,明确了提高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的若干重点任务和一批政策措施,以推动质量供给与需求更加适配,推进质量强国建设。
从需求端来看,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已经形成拥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全球最大最有潜力市场,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更加明显。居民消费结构持续升级,从注重量的满足向追求质的提升转变。与此同时,品牌价值评价工作的不断深化,将有力支撑消费升级新需求和扩大内需战略实施,加快推动我国消费品工业自主品牌培育,掌握消费品工业品牌价值自主评价话语权。
责任编辑: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