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投融资着力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要整合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资源拓展融资渠道,探索市场化、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建设长期稳定、持续多元的资金保障体系,发挥综合效应,赋能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一、用足用好用活政府专项债券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工具,在稳投资、稳增长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用足政府专项债券资金。专项债用作重大项目资本金,可以破解项目的资本金短缺问题。同时,积极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协同作用,对于收益良好的项目,鼓励政府专项债与市场化融资、民间投资有机结合模式的应用,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融合发力,提高项目的融资可得性,充分发挥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杠杆作用,撬动引流更多社会资金,助力区域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带动上下游、全产业链发展。用好政府专项债券资金。“好钢用在刀刃上”。政府专项债券作为稳投资、稳增长的重要工具,要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募投项目要聚焦于区域补短板、强弱项、惠民生的公益性项目,“精准投放”“对症下药”,促进经济提质增效。用活政府专项债券资金。严控政府隐性债务背景下,地方政府各类投融资平台融资模式及渠道受限,政府投资项目利用政府专项债券筹集资金成为共识。要在合规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好项目建设关,用活政府专项债券,助力“项目建设+国有企业发展+区域经济增长”三级联动,创新“专项债券+配套市场化融资”模式。此外,根据区域项目投资需求,盘活结存的政府专项债限额。
二、有力有度有效用好财政、货币、金融政策工具。积极发挥政策红利,对区域内项目分门别类管理,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形成对应不同领域的项目储备库,精准匹配政策资金供给需要,争取更多资金支持。例如,对于属于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制定争取资金清单,找准增量来源,积极申请中央预算内资金及省级资金安排的支持,有效弥补地方财政投入不足。最大程度争取国家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投资补充项目资本金,通过政策性、开发性金融资源的先期进入,引导商业性金融和社会资本逐步进入,解决项目资金堵点,促进基础设施投资蓄势加速。国家在特定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为支持相关领域的发展,会新增财政专项资金,地方政府及相关责任单位要抢抓政策窗口利好,抓落实持续释放政策效应,获得相关资金支持,将政策机遇转化为发展优势。此外,要充分利用财政、货币政策,用实各类金融机构各项金融工具,有效发挥协同效应,摸清困扰区域经济发展的矛盾症结,化解、减少区域债务风险,让地方政府和企业轻装上阵,保障区域项目落地,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全力撬动资本市场资源服务杠杆。借助资本市场资源,强化项目资金保障,让资本赋能项目、企业发展,蓄势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股债联动,畅通企业融资渠道。多层次多板块推进上市挂牌,分类施策、精准指导,提高上市挂牌成功率。针对不同企业特点实施“一企一策”,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对接相应层次的资本市场。对发展初期企业,引导股权交易所挂牌;对初具规模企业,新三板规范培育;对符合上市企业,着眼境内境外两个市场。拓展债券融资品种,有效利用创新品种,优化企业融资结构和债务结构。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降低单一融资产品的过度依赖;发挥标准化债券产品优势,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利用创新产品,稳步降低高杠杆企业负债率;用长期债券置换短期债务,优化债务结构。盘活存量,创新金融服务方式。ABS、公募REITs等产品在盘活存量资产,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方面优势明显。区分重点项目领域、重点区域、重点市场主体,做好存量资产摸底台账,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不同资本市场产品进行资产盘活,提升财政可持续能力,扩大有效投资。
四、积极发挥国有企业的责任担当。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国有企业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作用巨大。投融资是地方国有企业的重要职能,强化项目落地实施的资金保障,要充分发挥国有资源的融资杠杆和融资放大效应。国有企业要通不断自我完善和补齐短板,提升自我造血能力,增强主观能动性,真正在振兴实体经济的攻坚战中承重担、打硬。首先,通过区域资产、资源整合、市场化运营管理等手段,壮大企业的资产规模,夯实提升主体信用评级的基础,提高资金的可得性。其次,转变融资观念,主动拓宽融资渠道,多元化融资渠道,推动项目的分类分级建设,提升总体建设效率。最后,要优化布局、调整结构,完善企业产业链体系,强化市场化产业类属性,增强产业引导能力,提升产融结合能力。
五、充分支持、调动民营企业的积极性。根据公开统计数据显示,民间投资在整体投资的占比始终保持在55%以上,是投资的主力军。因而,强化项目资金保障,离不开民营企业的支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重在地方政府的支持,要高效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做好土地、资本、劳动等要素保障,促进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症结所在。破除民营企业融资信用隐忧,提高获资能力,可充分利用财政资金、国有企业资本和民间资本,打造省级大型融资性担保机构和区县小型融资性担保机构,形成大小联动担保体系,解决民营企业融资担保问题。搭建民营企业对接平台,建立政府、金融机构、民营企业、工商税务等单位长效联络机制、信息共享机制,打破制度歧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韩瑞姣: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财达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高级经理。贺圣标:中央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财达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业务董事)
责任编辑:邵鹏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