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跨千年 今朝更向前
摘要:从“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到整体脱贫致富,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一步跨千年。10.2万贫困群众从千山万壑中“下山进城入镇”,超过全州1/3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走向新居新业新生活,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比例为全国最高。
开栏的话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聚焦巩固拓展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成果工作重点,加强部门协同配合,压紧压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有力有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各项工作,持续巩固拓展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成果,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正在实现。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本报派出采访团队深入部分地区采访调研,总结和宣传各地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从本期起,推出“新时代新征程——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调研行”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 王健生 安宁
二月的怒江大峡谷,江水碧绿如玉,两岸的木棉花开正妍。
从“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到整体脱贫致富,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一步跨千年。10.2万贫困群众从千山万壑中“下山进城入镇”,超过全州1/3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走向新居新业新生活,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比例为全国最高。
如果说,易地扶贫搬迁是一场攻坚战,那么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从边远贫困山区直接跨入现代城市文明的后续扶持就是一场持久战。近日,本报记者深入怒江峡谷,探访这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如何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泸水市城墙坝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和谐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本报记者安宁/摄
道路和网络连接古今
补短板让搬迁群众住得安心
乘车穿行在依山傍水的美丽公路上,抬头是郁郁青山,低头是碧绿江水。公路上货车、房车、轿车疾驰而过,沿线观光步道一群群游客笑颜如花。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98%的面积是高山峡谷。云岭、澜沧江、怒江、碧罗雪山、高黎贡山、独龙江、担当力卡山自西向东排列,构成气势磅礴、绵延300多公里的“东方大峡谷”。正因为山高谷深,安居房和道路在全州基础设施建设中一直是重中之重。
记者看到,一个个集中安置点星罗棋布地镶嵌在脱贫攻坚的标志性工程——美丽公路沿线,与鬼斧神工的怒江大峡谷自然景观相映成趣,成为大滇西旅游环线上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据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州委常委、常务副州长杨永铸介绍,全州67个集中安置区,800人以上的大型安置区就有17个。为了给搬迁群众提供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怒江不断补齐基础公共服务短板弱项,按照“五通十有”标准,集中配齐了安置区内水、电、路、信等基础设施,全覆盖配备了中小学校、幼儿园、医疗点、养老服务中心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实现搬迁群众就地看病、适龄儿童就近上学,基础设施和民生短板全面补齐。
从福贡县城出发,驱车沿奔腾的怒江一路爬升,在中国最美村寨——老姆登村的十八弯,穿过一层层云雾,不到1小时便抵达位于碧罗雪山高处的知子罗安置点。这里茶山环绕、松林茂密、白云缭绕,是附近海拔最高的安置点,墙面上的鲜红标语,深切表达了边疆少数民族对党和国家的感激之情。如今,知子罗村依托安置点群众文化活动,将美丽的自然风光与独特的民族文化深度融合,打造“记忆之城”旅游服务产业,这个曾经的州政府所在地又恢复了人气。
贡山县独龙江乡是我国独龙族唯一的聚居地,更是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批示、一次会见、一次回信”始终牵挂的地方。
刀耕火种、大雪封山,出门坐溜索、通信靠“放炮”,千脚落地屋、茅草杈杈房……这是独龙族的历史记忆。
斗转星移,换了人间。零星散落在高寒山区的民族群落整体搬迁到独龙江河谷地带,住上宽敞漂亮的安居房。彩虹桥跨江而过、硬化路通入村寨、5G网络连进家庭,“互联网+”让教育、医疗普惠到乡亲,独龙族人有了新的家园。贡山县委书记李雪涛告诉记者,独龙江乡2022年农村脱贫人口和三类人员人均纯收入为15993.38元,较2021年增长19.35%。户均存款达5万元,85%以上家庭拥有了机动车,独龙江乡成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绿色发展、生态旅游观光的新名片。
雪后的高黎贡山,云雾缭绕,雄奇险秀。在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入口旁边,飘扬的旗帜上红底黄字,习近平总书记就独龙江公路隧道即将贯通作出的重要批示永久镌刻。沿着独龙江公路进入独龙江乡,只见一幢幢别墅式的安居新房整齐排列,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夜宿独龙江乡,窗外细雨绵绵,屋内火塘炽热。贡山县“老县长”高德荣向记者谈及独龙江的变化时感慨万千。这位年近70岁的老人是党的二十大代表,荣获过“人民楷模”国家荣誉、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称号等,现在依旧坚持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和乡村振兴奔波,被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上上下下亲切地称为“老县长”。
“独龙族人口少,但居住点却分散在高山峡谷间,交通、通信、教育、医疗设施的建设都是很大的问题,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聚居在一起,就可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解决贫困的问题。感谢党中央,让独龙族实现了与全国其他兄弟民族一道过上小康生活的美好梦想。”高德荣由衷地说。
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56个民族齐头并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共同追求。根据怒江傈僳族自治州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累计识别监测对象1.2万户4.2万人,精准帮扶2.2万人消除返贫致贫风险,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1.49万元、增长15.04%,8000元以下农村低收入群体全部消除。
草果香飘云岭
特色产业帮扶让百姓能致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后续扶持最关键的是就业,只有让搬迁群众找到致富门路,幸福生活才会成为有源之水。如何让搬迁群众真正实现立新业、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一直在积极探索。
组建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盘活搬迁群众宅基地、承包地、林地,种植草果、香橼、花椒、芒果等,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有效释放农村土地资源潜力,让昔日贫困的大山变为金山银山,这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利用搬迁地资源禀赋打出的后续扶持“组合拳”。2022年,流转盘活“三块地”8.1万亩、带动群众增收2644万元。
2月11日上午,泸水市城墙坝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和谐社区)居委会,抱着女儿的褚二文正在续签护林员协议。记者了解到,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在搬迁户中选聘生态护林员1.4万名,采取季节性返回、轮流值守的方式开展巡山护林,让搬出大山的群众有了新职业、新盼头。
同时,实施搬迁户84.92万亩山林地公益林补偿,大力发展以草果为代表的林下产业。抓特色、延链条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振兴产业、稳定就业的重要方式。目前,草果产业覆盖泸水市、福贡县、贡山县3县市,鲜果年产量达4.75万吨,草果年综合产值达13.2亿元,产业链不断延伸,已研发出8个系列35款产品,注册了“峡谷优果”“天境怒江”等39个草果商标121个类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写在峡谷大地。
为从源头解决搬迁群众长远生计问题,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在安置区及周边建成一批帮扶车间、产业基地、特色园区,鼓励和支持群众在家门口自主创业就业,不断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让其增强自我“造血”功能。
泸水富林竹编工艺制作就业车间,团结社区的居民正在精心编制藤椅。成品销售展示厅摆满了形态各异而又精致的藤、木、竹家具和竹工艺品,让参观者爱不释手,有人现场询问能不能快递到北京。
福贡圣泰智创服装公司的手套厂,傈僳族妇女求四你正飞快地踩着缝纫机缝制手套。这里有300个工位,每副手套可赚两毛五,一个工人最快的时候一天可缝制2000副。
据贡山县发展改革局局长李正平介绍,贡山县采用“党支部+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以工代赈等方法想方设法增加搬迁群众工资性收入。探索搬迁群众由“务农”向“务工”转变,身份向生态产业工人转变,“既挪穷窝,又换新业”,实现群众增收与生态保护互促“双赢”。
(下转2版)
责任编辑:吕娅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