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传统能源“老树”发“新芽”, 内蒙古政协委员孙治国建议:推进“双碳”工作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步伐
孙治国
孙治国委员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齐英杰 义博 记者梁喜俊报道
“内蒙古是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肩负着保障华北、东北、西北等地能源需求的重大责任。”自治区政协委员、内蒙古众信博锐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治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必须立足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这个实际,推进新旧能源有序替代,优化煤炭和新能源组合,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平稳过渡。”
参加今年内蒙古“两会”,孙治国围绕这些年关注的能源领域,提交了关于推进“双碳”工作、加快能源转型的提案。1月12日上午,在内蒙古人民会堂列席自治区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听取自治区主席王莉霞作政府工作报告,让他更加坚定了聚焦能源转型履职建言的信心。
孙治国在报告中看到,过去五年,内蒙古累计生产煤炭53亿多吨、发电2.9万亿度,煤、电保供量均居全国第一。2022年,煤炭产量12.2亿吨、发电量6465亿度,完成煤炭保供任务9.45亿吨、外送电量2640亿度、均居全国第一。特别是用新理念打造新能源全产业链,新增装机2000万千瓦,批复实施约1亿千瓦,建设6类市场化应用场景项目3000多万千瓦,发电1300多亿度、超过三峡工程一年的发电量,风光氢储产业集群和呼包鄂通装备制造基地开始起步。
让他深受鼓舞、倍感振奋的是,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工作安排亮点频现、干货满满,对于他所关注的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也给出了清晰路径。作为重点工作任务,提出:牢牢把握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在调结构、转功能、提质量上取得新突破。紧扣高质量建设“两个基地”,推动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新兴产业“强筋壮骨”、支柱产业“聚链成群”。
“加快推进能源经济多元化、低碳化、高端化。”王莉霞主席在报告中强调说,能源产业是内蒙古起家的产业,更是当家的产业,只应做大做强、不能做小做丢。“全力推动传统能源和煤基产业老树发新芽。我区煤炭产量约占全国的1/4、全球的1/8,如果只是一味地在产量上做文章、不在产业上做文章,不把产业链拉长、转化率提高,就不可能改变简单‘挖煤卖煤’的局面,煤炭、油气这些地下宝藏不能挖出来就拉走,一定要在内蒙古大地上转化增值。”
朴实生动的报告语言,传递出内蒙古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最强音,给与会代表委员留下了深刻印象。作为其中一员,孙治国认为提出的举措非常务实,诸如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具体到全面实施煤电机组“三改联动”,把淘汰落后机组转为应急和调峰机组,把传统燃煤电厂转为新型绿色智慧电厂,让他看到了推动煤电功能形态转型的清晰“路线图”。
据孙治国介绍,坚持把做好“双碳”“双控”工作作为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内蒙古加大重点行业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力度,持续加强节能工作,确保双控指标保持“双绿”。2021年,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倒逼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内蒙古“追风逐日”,全力推进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开发利用,一体推进“风光资源”开发、产业链延伸配套和场景应用拓展。也是这一年,煤炭实际产能全国第一,电力总装机全国第一,新能源装机全国第一,外送煤炭全国第一,外送电量全国第一,外送电能力全国第一,内蒙古能源经济在全国实现了“六个第一”。
在他看来,更大利好还有2022年成绩单,内蒙古完善“双碳”政策体系,推进煤电“三改联动”和“公转铁”、“散改集”,创建智慧园区55个、低碳园区4个、零碳园区2个。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内蒙古以能源产业为主要支柱产业之一,经济发展高碳特征突出,目前仍存在:一是能源结构偏煤、产业结构偏重、经济结构偏散,产业生态尚未形成;二是全区发电结构依赖煤炭、部分地区以产煤为主要经济收入、能源密集型企业众多等转型压力;三是能源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四是有关控制碳排放的政策工具、手段措施等还存在欠缺和短板;五是创新资源要素供给不足,新旧动能转换乏力。
为此,孙治国在提案中建议:
一、依靠科技创新,实施延链强链补链,打造多元发展产业体系,推动产业链向下游延伸、价值链向高端攀升。加大可再生能源开发,加强清洁生产和绿色产品的研发力度,扩大资源有效供给。
二、优化能源结构,建立清洁低碳能源体系。统筹推进化石能源压减和非化石能源发展,立足低碳、清洁、高效,有序发展风电,推进清洁能源替代,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比重。
三、在工业领域,严格控制高耗能产业项目,加大钢铁、建材、有色、煤炭等传统产业的节能减碳技术改造,组织实施重点行业能效、碳排放对标行动,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在交通领域,全面推行绿色出行,加大新能源车辆推广应用,制定实施以道路、航空运输等为重点的绿色低碳交通行动计划;在建筑领域,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引进,设立低碳科技重点专项,依托研究机构,开展碳中和领域的政策、技术和产品研究,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为政府提供政策咨询,为企业提供绿色转型方案。
五、建立市场化机制,引导低碳生产生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组织实施碳排放权交易,建立碳配额有偿分配制度,适时扩大参与碳排放权交易行业范围,通过市场手段,引导低碳生产生活行为。推动碳金融业务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碳配额抵押质押贷款等业务,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六、推进低碳试点示范建设,组织开展低碳城市、低碳城镇、低碳园区和低碳社区等试点示范建设。
七、可再生能源应用覆盖面进一步扩展。在打造低碳、绿色、宜居城市过程中,注重城市公共交通、城镇居民生活用能、商业及公共建筑用能广泛采用可再生能源。
责任编辑:吕娅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