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也能挑“大梁”, 内蒙古政协委员刘震:建议加快促进内蒙古小米产业提档升级
刘震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齐英杰 义博 记者梁喜俊报道
“内蒙古自治区旱作农业面积大,分布广,以小米为代表的旱作农业种植分布广泛,品质优良,文化底蕴深厚。例如敖汉旗特产敖汉小米至今已有8000年种植历史,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作为一名来自基层、农牧业界的自治区政协委员,赤峰市敖汉旗农耕小米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震结合自身丰富的产业经验,带来了《关于加快促进内蒙古小米产业(旱作农业)提档升级》的建议。
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刘震向记者表示,“近年来,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与支持下,内蒙古小米产业不断探索绿色高质量、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进行产业提档升级,从种植、加工、销售、品牌建设等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他认为,谋划好小米产业提质与增效,加快释放乡村全面振兴新动能,“小米”也能挑“大梁”。
“赤峰市敖汉旗超过100万亩的小米种植面积,每年产量超过6亿斤,有超过80%的产能以原粮的形式销售。”刘震经过深入调研发现,小米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仍然存在产业加工深度不足,数字化赋能存在短板,品牌知名度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问题。为此,他建议:
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三级联动,强化政策保障,加大产业研究。成立内蒙古自治区促进小米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协调、指导、服务全区小米产业发展相关工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研究、制定财税、金融、土地扶持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设立促进内蒙古小米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引导和扶持企业科技创新、著名商标创建,品牌建设、宣传营销等。研究制定符合自治区实际的小米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产业政策、产业发展战略、产业发展目标、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和完善小米产地环境、育种、种植、储藏、运输和加工等方面标准和安全控制标准。强化人才支撑,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培育一批企业优秀管理人员和市场营销人员。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升产业加工深度。引导高校、科研机构,研究和培育适合内蒙古地区种植,产量高、品质好,容易与其他省市品种区分的谷种,提升地域产品竞争力,对获得谷种发明专利或取得新品种保护权的给予奖励。引导企业加大有机绿色小米产品开发。加大小米即食性、方便性新产品开发力度,研制以小米为原料的有机食品、军需食品、休闲食品、营养健康食品,瞄准中高端市场需求,进一步挖掘功能食品、保健食品潜力,打造高端产品、标志性品牌。发展精深加工,加大小米加工企业技术设备升级、改造和更新的扶持力度,提高加工水平和产品档次,提升产品附加值。
推动数字赋能,提升产业发展效率。打造内蒙古小米数字农业平台,将小米产业的育种、加工、流通、销售全链条纳入产业数字化轨道。建立标准化追溯体系,制定出台《内蒙古小米追溯系统标准》,让每一粒内蒙古小米都有自己的“身份证”。支持和激励农技专家在数字经济平台上开展大规模农技推广;扶持培育以内蒙古小米为主的旱作农业电商企业,培养农村短视频、直播电商人才,着力于推动小米产业全链路的数字化转型。
加大内蒙古小米品牌宣传营销力度,扩展宣传营销渠道。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两微一端一抖”等新兴媒体做好系列宣传报道,讲好内蒙古小米品牌故事。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各级各类农产品交易会、博览会、展览会。创新宣传方式,举办内蒙古小米发展论坛、小米产品品鉴会、推介会等,提升内蒙古小米品牌在全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谈到推动小米与文化、历史深度融合,刘震提出举办内蒙古小米文化节,建设内蒙古小米展示中心,打造集展示、展览、研究、旅游和购物为一体综合性平台。特别是营销渠道上,要以高定位、多元化合作模式,打造集检测、包装、仓储、批发、配送一体的小米交易市场。
据刘震介绍,目前,敖汉农耕小米集团已和中国工程院李德发院士、国际系统与控制科学学院狄增如院士,确认在敖汉旗设立院士工作站。主要方向是小米种子研发、小米秸秆的饲料研发、小米产业的系统工程研究,并通过产业升级助推乡村振兴,带动解决返乡人员再就业和当地务工问题。特别是与阿里集团达成战略协议,共同推动小米产品设计、包装、爆款的研究和销售,小米胚芽油便是今年与盒马生鲜的主要合作产品之一。
值得关注的是,敖汉农耕小米集团已募集社会资本超过3000万元,建立运营敖汉小米数字化清结算平台。“下一步计划再募集超过3000万元,用于智慧农业系统的研发使用和展示。”刘震说,截至目前,敖汉农耕小米集团已得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超过2亿元的广宣支持,已得到新华社超过3000万元的品牌传播支持,是新华社的民族品牌工程单位。
责任编辑:吕娅丹